北京白癜风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葛老苓桂术甘汤医案温《伤寒》
青年医师增液汤医案习《温病》
近日,医院中医学术沙龙第八期如期举行。
本次沙龙邀请了葛友庆副主任医师授课,钱建强主任中医师、白雪副主任医师、鲍庆祥副主任医师、米海副主任中医师、夏建东副主任中医师、范建明副主任中医师、茅贝珍副主任中医师,医院、医院青年中医师及实习医师等参加本次沙龙。
本次由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的葛友庆老先生分享医案,并有青年中医师在读经典、做临床方面的得失分享,内容更贴近实战。
精彩内容
葛老目前主要从事肾脏、内分泌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工作,对内科杂病亦有独到的见解。
退休返聘至今,仍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肾内科每周两次、脑病科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在查房工作中,他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鼓励青年中医要学经典、多临床。其传承人有肾病科主任米海、副主任孙文才、在读博士副主任中医师王静,硕士主治中医师杨进平等人。
看点
01
苓桂术甘汤医案分享
医案:患者,男,37岁,上腹部不适已半年之久,他医曾先后以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等方加减,疗效欠佳,初诊时:纳谷不香,口渴不欲饮,时有头晕欲呕,大便稀溏,形瘦面黄,嗳气泛酸不多,舌质,苔薄白腻,脉细濡。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一周后,胀满不适明显改善。
葛老分析:《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苓桂术甘汤主之”。临床运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通过苓桂术甘汤为主方,随证化裁,往往使得缠绵多年的疾苦得以向愈,方中茯苓与白术,健脾益气,化饮利水,量宜稍重,15-30克为宜。
看点
02
增液汤医案分享
“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素阴虚,不可行承气汤,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
医案:男性,年六十,素有消渴,又家事操劳,苦受便秘困扰有年,三、四日一解,燥如羊屎,甚则鲜血便,肛门时有脱垂,须用手回纳,腹满不显,饮食如故,舌质淡红,苔薄白,中有裂纹数条,两尺脉有力。予增液汤加杏仁、升麻(少许)、当归、芍药、天冬、枳实、地榆,二诊后衰其大半,三诊十去其七,后以六味地黄丸善后。
看点
03
热烈讨论与交流体会
钱建强:苓桂术甘汤是一张常用方,是温阳健脾,利水化饮的名方,方意是:患了伤寒,本因用汗法,医生误以为邪在膈上或邪在阳明,予吐法或下法之后,伤了脾阳,出现了水饮内停,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现代医家将其扩大了应用范围。
白雪:很高兴能够听到葛老的这堂课,我们眼科对苓桂术甘汤也运用比较广泛,如中心性视网膜炎早期、眼睑水肿等。关于西医诊断与中医治疗问题,主张要想提高疗效,精确的辨证论治是关键。
米海:葛老目前负责参与查房过程中的中医带教工作,我们的辨证论治能够规范得益于老先生的长期指导。个人认为,抓病机、辨体质在临床工作中相当重要,如遇到矛盾之处,需斟酌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
夏建东:临床上,如何快速起效是难点,亦是重点,初期可能会选用四君子汤、理中汤之辈,如效果欠佳,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健脾温阳之力,待病去大半后,良药虽利于病,但汤剂非长久之计,可改以丸药善后。
范建明:第一次参加我院中医学术沙龙,听了老先生的医案分享,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受益匪浅。对于如何中西医结合、中药的安全性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运用大剂量生白术治疗顽固性便秘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本次沙龙讨论长达两个多小时,大家发言踊跃,肿瘤科王建明、市一院针灸科偶鹰飞等青年中医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总结体会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经典方之一,药少而专功;增液汤,既可攻实,又可防虚,吴鞠通创立此法,补承气攻下之不足。通过葛老的医案分享、青年医师的临证心得,见证了经方的深厚文化底蕴,看到了温病学派的创新之力,在临证运用时,应取两者之长,不要过于拘泥,不应相互排斥,宜各取所长,灵活运用。
供稿:肾病科吴力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