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之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张汤方。也是我们临床经常用的一张汤方,那么在《伤寒论》当中,是怎么描述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从整个少阳病篇阐述小柴胡汤条文来讲,有着很多。我们把它大概归纳一下,包括了:

96、97、98、99、、、、、、

这么多条文,它要展示的怎样的小柴胡汤呢?正像我们前面学习到的汤方一样。其实它也是有着用一些典型的,像模特型的这样一些证候,来体现它的一个比较标准的这样一个证候。同时,也用其他的症状和体征,来在其他条文中,体现出它的辨证的这样一些内容。

所以通过这样一种典型和非典型结合,使我们对小柴胡汤证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概括来讲,我们把它做一个分类,可能有着这样一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包括了96条和97条这种标准证的描述。也就是说,是小柴胡汤证的它的一个最到位这样一个最标准的最标致的这样一个小柴胡汤证。

其次,又讲了三阳同病时的小柴胡汤,比如说像99条。

而条是讲了一个特殊的情形,当少阳和太阴同病的时候,它又是如何来应用小柴胡汤呢。

另外,还有条和条,它讲的是少阳和阳明同病。

在前面我们已经跟大家介绍过,少阳是属于胆木,木最容易乘犯土的,而阳明胃和太阴脾都是属于土的。所以,在少阳病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少阳、太阴和阳明同病这样一些情形。

我们前面一条,刚刚讲的,它和太阴兼见的时候,它有着它应用的规则。它和阳明相兼见的时候,同样有着相应的规则。

这就是在这个部分的条和条所提到的,少阳和阳明同病,仍然还用小柴胡汤。

其次,还有条,是少阳病情比较盛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是脉沉紧,这点和我们前面的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一样。

我们在前面讲过,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它会出现脉浮数的,那个数不是热而是邪盛。而这讲到的脉沉紧同样的也是少阳邪盛,是一样的。

另外在条,它还提到了阳微结证。阳微结这是一个由于阳气内郁而导致便秘的这样一个证候,最后也是用的小柴胡汤。

条提到小柴胡汤证的它的一个应用的规则,这是在中医界或者是在伤寒界争议最多的一条条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我们后面会就这样一个内容和大家做一些讨论。

另外还有98条,参照前面的例子,讲的小柴胡汤的应用禁例。

大概这么多条文,它都是应用在各个不同方面的。

下面我们来看96条,它从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它的一个典型证,做了相应的阐述。提到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它所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呢?是热入少阳之后,导致的枢机不利,我们讲少阳为枢。是因为,少阳是介乎太阳和阳明之间的。当外邪侵入之后,使得这样一个介于太阳和阳明之间的枢机的运转出现了问题。所以,对它的治疗需要采用和解枢机这样一个治法,代表方就是我们刚刚一直提到的小柴胡汤。

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它用柴胡、黄芩来清疏少阳,半夏生姜来和胃止呕,人参、甘草、大枣来助正达邪。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在它的阐述上,是以97条阐述的最为深刻。它提到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对这个“血弱气尽”,需要大家正确的认识,其实,它和《内经》所提到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的虚是一样的。大家可不要理解它是一个血气都已经到了耗尽这样一个份上,这个地方只是用了一个夸张的语气。反映出邪气侵犯机体一个条件而已。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

这一条和上一条正好构成了一个病症的表现和病机的概括,这样一种有机的连接。所以,这两条应该合看。97条和96条应该是连着来理解的。

我们看到99条是应用在三阳合病这样一个状态。虽然讲它是三阳合病,而少阳是为主的,所以它仍然是治从少阳。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述病的轻重缓解的时候,跟大家所强调的,我们一定要在复杂的病情中注意轻重缓解。要急者治它的标,或者急者治它的急这样一个内容。

条讲述的是太阴和少阳同见。太阴是一个里虚症,里虚兼少阳,应当先治太阴。因为,正虚很容易导致邪的内陷。所以,大家会看到,张仲景提出来先用小建中汤,再用小柴胡汤。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攘外必须安内”这样一个思想。

条,讲述的是一个少阳病的一个重症,它表现出来的脉象是沉紧的,反映出少阳邪的盛的这样一个状态。

条和条都是从少阳和阳明同病这样一个角度来阐述的。但是,它们病的重心都在少阳。所以说,仍然治从少阳。条提到的“小便自可”就意味着,它没到阳明的小便少,没到阳明的小便发黄。而且以“胸胁满不去”为特征。这是以少阳为主的这样一个状况。而条所提到的“舌上白苔”,更加印证了它的里热还轻,所以说它们的治疗,都需要从少阳为治。尽管它已经有阳明,仍然要治少阳,所以说,用小柴胡汤。

96、97、99、、、、条,这几条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的对病证轻重的判断这样一些内容。

阳微结证,是由于少阳胆热郁滞导致的便秘,这时候也是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的。(条)

那么,刚刚提到条,提出了一个小柴胡汤应用规则,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在伤寒界乃至中医界都讨论丰富的这样一个内容。对这个一证的认识,一般来讲,它是指的属于小柴胡汤证的一证。那么,对于这个证候的内容,过去大家用很多的具体症状来体现它,实际上是不对的。实际上,张仲景在这儿指出了,在一些特殊的情形的时候,有些病人他的表现并不是那么全面的,只是这样一个特殊情形提醒大家而已。所以,“一证”不是一个具体症状和体征,而是体现出,临床上有些病人的表现,只是不那么全面罢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那么,小柴胡汤和其他汤方一样,虽然是一个能够和解枢机,还能够甘温补益这样的一个方剂,但是它仍然有着它的应用禁例。在《伤寒论》当中,明确的提到了,当它在脾虚的时候,脾虚比较重的时候,是不可以用小柴胡汤的,因为小柴胡汤当中,毕竟有柴胡和黄芩这样一些寒凉药物,对于脾虚很重的时候,应该先治脾。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前面,少阳和太阴同病的时候,已经做过介绍。而98条,提到的这样一个禁例,实际上是指的,我们在临床上有的时候,太阴的脾虚很容易表现出少阳一致的这样一些表现。这就是我们中医经常讲的,土虚可以导致木郁。它和我们少阳病的木郁而导致土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少阳病是一个半表半里之证,少阳为枢,它的枢机不利是少阳病总的病机。而和解枢机是它的重要方法。在小柴胡汤证当中,它包含了不少的条文,而这些条文,实际上是体现出同样的一个证,也有着不一样证候表现的这样一种特征。

我们在临床应用当中,还有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样一些灵活运用的原则。

另外,在应用过程当中,一定要去区分木郁土壅和土壅木郁之间的不同,以免用错小柴胡汤。

--以上文字整理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周春祥老师授课内容

证治条文

96、97、98、99、、、、、、

证治条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以下里面的文字是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证治条文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第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第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第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上面带里面的文字是摘自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讲座,原文有删减。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zz/8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