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初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

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pf/a_4768975.html
???

??俞慎初教授临证运用前贤名方经验丰富,不论是仲景经方,或唐宋以后的时方,凡疗效确切均兼收并蓄,广为应用,且随症灵活化裁,拓展古方的应用范围,临证运用自如,颇有独到之处。兹将俞教授运用仲景小柴胡汤的经验整理如下: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是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其证为外邪侵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舌苔白等。亦应用于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伤寒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是其主方。该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方中柴胡苦、辛、微寒,为治疗少阳证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该方的君药;黄芩苦寒,善清少阳相火,柴、芩合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故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以扶正祛邪。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俞慎初教授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的范围较广,在外感证中,只要有寒热往来症状,舌苔白、脉弦者均可运用。俞教授认为,因为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没有定处,邪正相争,进退不一,其症状表现也不一致,只要主症存在,就可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正如张仲景《伤寒论》中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俞教授指出,小柴胡汤中,既有祛邪清热之药,又有扶正补虚、调和营卫之品,祛邪扶正两法并施,然而祛邪清热是方剂的主要部分,其中柴胡疏解少阳经之邪,黄芩清泄少阳之热,柴胡、黄芩合用,共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再配合半夏和胃降逆,以疏利上下,调畅少阳枢机。所以,柴胡、黄芩、半夏是小柴胡汤的主药。方中的人参、大枣、甘草等为益气和营之品,并非和解少阳的必用之药,可酌情选用。

??在临床上,大致有以下几种应用方法:

1.加入清热解表药物,治外感发热

??外邪侵犯人体肺卫,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外感症状,运用解表法,一般表证可解。如果反复出现发热和恶寒交替症状,俞教授认为,从六经辨证分析,此时外邪不在太阳经,已进入半表半里之间,可以运用小柴胡汤治疗。

[案例1]:陈某,女,55岁,年6月3日初诊。感冒发热已8天,经几次服药治疗,热退后感到怕冷,但每天在下午和傍晚又出现发热现象。今天体温38℃,伴有咳嗽,咳引胸胁不适,咽痛,口干。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宜和解少阳,清泄邪热,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清半夏5克,浙贝母12克,盐陈皮5克,茯苓10克,银花12克,山栀子6克,淡豆豉10克,竹茹12克,绿枳壳6克。4剂,水煎服。6月7日复诊:药后热已退,咽痛好转,但仍有咳嗽,痰黄。仍按上方加减。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清半夏5克,浙贝母12克,盐陈皮5克,茯苓10克,银花12克,山栀子6克,前胡8克,枇杷叶10克,竹茹12克,粉甘草3克。患者又服3剂后,感冒已愈。

[案例2]:陈某,男,37岁,年12月2日初诊。感冒已数天未愈,就诊前一天仍有恶寒发热,体温不高,仅在37至38℃之间,伴有咳嗽,咯痰不利,咳引胸痛,头晕,两侧头痛,鼻塞,咽痛,口干。舌质稍红苔微黄,脉弦细数。治宜和解少阳,清泄邪热,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清半夏5克,蔓荆子6克,甘菊花6克,青陈皮各3克,辛夷花6克,香白芷,丝瓜络、浙贝母各12克,苍耳子6克。5剂,水煎服。12月9日二诊:药后热己退,头痛己愈,近日咳嗽较剧,伴咽痒,咳时痰较少,色白。舌稍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风邪仍稽留肺系,肺失宣肃,治宜理气化痰,疏风止咳。处方:北荆芥6克,薄荷叶6,杏仁5克,百部6克,苦桔梗5克,浙贝母12克,陈皮6克,香前胡6克,蜜枇叶12克,蜜兜铃6克,炙甘草3克。服5剂后,咳嗽愈。

??以上案例1的患者感冒发热一周余,经治疗后仍时有发热,时有怕冷,外邪已居半表半里,所以俞教授用小柴胡汤疏解少阳经之邪,又加入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外邪;山栀子清热泻火;淡豆豉宣散表邪;陈皮、枳壳、浙贝母、竹茹理气清热化痰,故服4剂后,病情好转。二诊热退后咳嗽明显,加入前胡、枇杷叶等止咳化痰药物,因方药对证,故药后诸症悉除。案例2,感冒数日,邪居半表半里,少阳经之火循经上犯清空,因头部两侧是少阳经循行之处,故致两侧头痛,肺失宣肃致鼻塞,故俞师运用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半夏三味主药清泄少阳经邪热,加上疏解清窍风邪药物治头痛鼻塞,因组方合理,故5剂后取得良效,二诊后咳嗽亦愈。

2.加入清热平肝药物,治肝经湿热的低热证

??肝经湿热内蕴,致肝失疏泄,气机不利,久郁发热,临床多表现长期低热不退,午后热甚,常伴有脘胁胀闷疼痛,口苦口干,肝火偏亢则头目眩晕,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大便粘滞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俞师常用小柴胡汤加减,并加入清热平肝药物,如石决明、夏枯草等治疗,多获良效。

[案例]:刘某,58岁,福清市二轻局干部,年6月22日初诊。3个多月来,经常发作眩晕,且时有头痛,头痛以两太阳穴处为甚,呈闷胀感。伴午后低热,体温常持续37.5-38°C之间。脘胁部时觉闷痛,口苦口干。小便淡黄,大便自调。患者形体较壮实、肥胖,精神尚好,声高息粗,脉弦数有力,舌苔微黄。素有高血压病史。5月2医院作血脂测定:总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脂2.0mmol/L,β-脂蛋白4.2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mmol/L。血压29.3/13.3Kpa。证属肝经湿热、肝阳偏亢,治以清热平肝退热之法,拟用小柴胡汤加入清热平肝行气药物。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煮半夏9克,青陈皮各5克,青蒿叶10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枳壳6克,川朴根5克,葛根10克,粉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配服复方丹参片,每次2片,每日3次。7月20日二诊:前方汤药连服10剂后,眩晕头痛明显减轻,低热已除。血压降至21.3/12Kpa。舌质略暗红苔白,脉弦数。处方:双钩藤12克,明天麻10克,甘菊花6克,干瓜蒌15克,薤白6克,半夏9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20克,三七粉(分冲)6克,丹参15克,楂肉12克。又嘱服5剂后,诸恙基本改善。

??

??本例患者素体阳盛,肝经湿热内蕴,致长期低热不退。肝火偏旺,阳升风动,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头痛;少阳胆经行头之两侧,故头痛偏两太阳穴处。舌苔微黄,口苦口干,脉弦数,小便黄,均为肝经湿热之候。俞教授先以清热平肝利胆之法,清泄肝胆热邪,重在驱除病因,并酌加行气药物,以调畅气机,舒解郁热。二诊以平肝熄风潜阳为治,且佐以通络,以达到眩晕症状去除目的。

3.加入清热利湿药物,治湿热黄疸

??湿热型黄疸是由于湿热之邪,阻遏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或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俞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是湿热之邪所致,其病变脏腑是肝胆失其疏泄,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足少阳之脉络肝属胆,肝胆失疏泄,能导致经气不利。若疏解少阳,有助于清利肝胆湿热。所以治黄疸,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而随症加减。

[案例]:蔡某,女,49岁,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皮肤轻度发黄,但目黄不明显,兼见头晕身困,口干而苦,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小便短少而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黄疸指数测定偏高。证属湿热内蕴,胆汁外溢,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拟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清半夏5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粉甘草3克,绵茵陈15克,玉米须15克,板兰根12克,薏苡根12克。7剂,水煎服。

11月13日复诊:服前药后,皮肤色黄及小便黄均有减退,尿量增多,胸脘仍痞闷,食欲不振,守前法,前方加减。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清半夏5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粉甘草3克,结茯苓12克,麦谷芽各15克,绵茵陈20克,玉米须15克,板蓝根12克,薏苡根12克。5剂,水煎服。患者又复诊两次,仍按上方加减,药后黄疸已退,复查黄疸指数已恢复正常,余症亦除。

?

??本例的治疗,俞教授用小柴胡汤疏解少阳经之邪,又加入清热利湿退黄药物,其中绵茵陈味苦,性微寒,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玉米须甘、淡、平,善清利肝胆湿热,据现代药理研究,玉米须能显著增加胆汁排泄,降低其稠度,减少其中胆红素的含量;板蓝根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薏苡根味苦、甘,性寒,功能清利湿热。这几味药有较强的清热利湿退黄作用,故配合疏解少阳胆经热邪的小柴胡汤治黄疸,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撰文:刘德荣?编辑:吴方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zz/8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