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后世将该方看作是治疗少阳证的代表方剂,对其组方及配伍意义的解释也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及临床,悟出该方在配伍及临床治疗上与心理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现就个人的理解阐述如下:
1.该方主治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伤寒论》第37条云:“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第条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第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条云:“……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等等,综合各条可以看出,小柴胡汤的主治症状中有: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胸胁硬满疼痛,干呕不能食,心悸以及妇人经期中风等。这些表现医家多以邪入少阳,导致肝经疏泄不利,肝气乘脾而成,虽说这种解释看似可以,但仍有牵强附会之嫌。笔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病人的心理因素,那么,问题就可以很圆满地解决。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有病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担忧和焦虑等反应,尤其是患病时间一长,这种心理反应会更加严重,病人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正是这种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从而造成上述其它症状的出现。其机理是:外感之邪入于少阳,加之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肝脾不和,肝气抑郁,疏泄不利,经脉不舒,故而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脾失运化,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故而干呕不食,口苦等。而妇女经期患病,其羞怯抑郁等心理负担就更是自不待说的。所以,从发病过程来看,先是外感之病不愈(伤寒五至十日),引发心理反应(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抑郁思虑伤肝脾,从而表里同病,形成少阳病的全过程。
2.小柴胡汤的治疗机理:①柴胡清解在表之热邪,黄芩清解在里之热邪,二者相配,共同清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②柴胡疏肝解郁,疏理肝气,解除心理反应。③人参、甘草、生姜健脾益气,配合柴胡共同调和肝脾以治里;又因病变时间一长,正气耗伤不足,致使表邪入里,故而用此三药又可以扶正以解表。④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以去胃气上逆之干呕胸胁痞硬等。
3.临床辩证要点:①以外感病为始发之病(大多为发热恶寒头痛之感冒类),病情拖延五至十日不愈,②病人有心理负担重,焦虑担心,心情抑郁,甚至怀疑自己有严重的疾病等心理反应,③有饮食消化不良的表现,④有胸胁部痞满硬痛的表现,⑤妇女经期受邪(中风)。(该文发表于《甘肃中医》)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9g)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9g)炙甘草三两(9g)。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但见一症便是”
2、本方为和解剂,但凡肝脾不和、表里不和、阴阳不和、正邪不和者均可加减应用。故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
加减应用: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
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请长按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