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又名脐突,西医亦称脐疝或脐膨出,乃因小儿腹壁肌肉薄嫩松弛,或先天发育缺陷,脐孔闭合不全,复加啼哭努挣,气迫于脐,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是一种以脐部呈半球形或囊状突起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师祖欧阳履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在《增补时方歌括》中曰:“小儿脐突五分长,气旺不收致反张,通橘五分车茯十,二分甘草灸尤良”,至今仍有临床实用价值。
师尊欧阳锜在《临床必读》中构建了脐疝的诊治体系,总结出脐疝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分证施治等内容,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第三代传人杨维华用健脾化滞法并外用压脐法治疗,丰富了脐疝的辨治内容。
1.脐部呈半球形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皮色如常,大小不一。
2.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咳嗽、啼哭、努挣时复出。
3.常伴曲腹啼哭、躁扰不宁、不思乳食等症状。
1.多见于新生儿。
2.脐部突起呈半球形或囊状,虚大光浮。
脐疮:脐部湿润,红肿化脓,与啼哭、咳嗽无明显关系。
1.脾虚气陷证
[主症]脐突,用力则复出,平卧则缩回。纳少便溏,睡卧露睛,舌质淡,上腭黏膜乳白色,指纹淡滞。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g,党参3g,白术3g,升麻2g,柴胡2g,陈皮2g,神曲3g,甘草(炙)1g。
[加减]腹胀者,加大腹皮。
2.小肠气滞证
[主症]脐突。咳嗽、啼哭时更甚,不思乳食。舌苔白厚,指纹滞。
[治法]理肠顺气。
[方药]四磨汤加味。
人参3g,槟榔3g,沉香3g,乌药3g,白芍3g。
[加减]若大便秘结、嗳气腹胀者,加枳实、大黄。
3.湿热下注证
[主症]脐突肿、色微红。曲腹啼哭、躁扰不宁,尿黄。舌质红、苔黄,指纹紫。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地榆散加减。
地榆3g,黄连1g,茜草根3g,黄芩3g,茯神3g,栀子仁1g。
[加减]若舌质红、苔黄者,加苍术、黄柏。
压脐法:先将突出脐外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稍硬薄片,垫在脐部腹壁处,外用纱布紧扎,可逐渐痊愈。
1.脐疝的内外合治方法(师祖欧阳履钦经验)
小儿脐突方:小儿初生,肚脐突出半寸许,此气旺不收也,宜此方。并以杯覆脐上,以豆大艾绒置杯底,燃火灸之。若不急安之,往往变为角弓反张。小儿脐突五分长,气旺不收致反张,通橘五分车茯十,二分甘草灸尤良。通草、陈皮各五分,车前子、茯苓各一钱,甘草二分。如无通草,用灯心一团,共煎汤灌之。一剂即安,神方也。(《增补时方歌括》)
2.脐疝脐疝的经验用方(师尊欧阳锜经验)
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蔹各适量,调敷。患儿腹胀哭闹,可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中医临床实习手册》)。
3.脐疝从脾虚气郁辨治(第三代传人杨维华经验)
脾虚气郁案:李某,男,35日,长沙市人。因哭闹不休5天而于年10月8日就诊。患儿5天前因闻炮竹受惊,一直哭闹不休,吮乳可,大便稀溏、日3-5次,睡中露睛。查其腹胀如鼓,脐部囊状突起约5cm长,用指按之,可推回腹内,啼哭时复出。上腭黏膜色白,舌质淡红、苔乳白,指纹淡红。诊断为脐疝,辨证为脾虚气滞证。治宜健脾和胃,理气行滞。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3g,白术(炒焦)3g,茯苓3g,陈皮2g,白芍5g,柴胡(麸炒)2g,钩藤3g,香附3g,木香2g,蝉蜕2g,琥珀2g,甘草1.5g。另用1元硬币包裹7~8层纱布,将脐部囊状突起推回腹内,盖上纱布包好的硬币,外用纱布紧扎。另用自拟朱珀散(朱砂、琥珀各等分,凡士林调成膏状)敷内关、膻中,晚贴晨揭,连续3日。用药当晚夜啼止,3日后脐疝愈。
按:此案起于受惊恐之后,惊则气乱,致患儿神魂不安而夜啼;“恐则气下”,脾气虚弱,加之啼哭过多,气冲于脐,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而成脐疝。上腭黏膜色白,舌质淡红、苔乳白,指纹淡红,皆脾虚之征;腹胀如鼓,为气乱不顺壅滞之象。故内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和胃,理气行滞,外用朱珀散敷内关、膻中以安神定惊,同时配合用纱布裹硬币压脐,内外并举,病遂速愈。
如果你喜欢此文,请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白癜风精细化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