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少阳百病此药宗柴胡

怎么治疗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

谈起柴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而柴胡更是少阳病的代表药。

后世医家亦多爱在方中加上柴胡,

于是,很多善用柴胡的医生甚至被称为“李柴胡”、“张柴胡”。

今天就由芦根君来带大家探索一下这味千古名药:

我们不妨溯本求源,看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说:

《本经》云:

一名地熏,味苦平,生川谷。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睛。

可见柴胡之用主要在于结、聚、寒热几个方面;而推陈致新,芦根君认为这意味着柴胡有和好的祛邪能力。

那结、聚、寒热代表着什么呢?

《50味药证》: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或兼呕,或兼四逆者,或兼默默不欲饮食者。

《药征》:

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结聚在胸中,则胸胁苦满;因而气机不畅,故往来寒热;气不得下,故呕,故默默不欲饮食;气机不畅,阳气不舒,阳气郁结于内,故四逆。

所以这里谈论“结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因气机不畅而导致气在一定部位停滞的状态,常表现为胸胁苦满;而“寒热”,应是这“结聚”所致的症状,表现为寒热往来。

到此,我们不难看出,“柴胡证”的核心指征为:

胸胁苦满,往来寒热

对于这两个症候,芦根君整理了一下黄煌教授的临床体会:

胸胁苦满

1)患者自觉胸膈间气塞满闷感,胁肋下气胀填满感,常自述“胸闷胸痛”、“无法呼吸”、“想要深呼吸”、“腹胀”、“心里不舒服”,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

2)于肋弓下向腹腔内按压,指端有抵抗感,自述胀痛不适感。日本学者细野史郎“捏诊法”:拇、食、中指轻轻提捏胁肋皮肤,病人感觉明显疼痛,捻动时,指下有沙沙摩擦感(芦根君:这种沙沙感一般只有在患者胸膜有炎症的时候才可能触及。芦根君个人的方法是,用手轻搓病人肋间,可触及一些结节或痛点。)

3)胁肋部肿块,如乳房胀痛结块、分泌异常,腋下的肿块。

4)症状延伸:头面肩颈身体两侧部位的疼痛、肿块;偏头疼、耳部疾患、肩颈部的酸痛、胸锁乳突肌疼痛、甲状腺的肿胀、耳疾以及腰胯部疼痛、腹股沟肿块、疼痛,出现这些症状均可考虑为少阳病的范畴。

5)“柴胡带”:胸胁部、身体侧面、腹股沟(芦根君:即在这些部位出现有病变或不适的均可考虑为柴胡证)。

往来寒热

1.寒热:

至于柴胡主治之寒热当为邪入少阳,少阳枢转不畅之寒热。

如张锡纯所云:至外感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故《本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

一般看来,黄煌教授认为这种寒热可以推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身热而烦

2)心胸热,四肢寒

3)上部热,下体寒

4)半身热,半身寒

5)对温度变化敏感,与体温高低不成正相关

6)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声响、气味的变化敏感,乃至心理的过敏。

2.往来:

1)病程迁移,慢性化

2)节律性(季节性),休作有时

3)无明显节律,时发时止,不可捉摸

到此为止,我们可能会感觉“柴胡证”似乎就可以代表少阳证

芦根君认为不然:少阳病可见的口苦,咽干,实为火;柴胡虽味苦,然治火应为黄芩“治诸热”之功。

所以,柴胡证并不代表少阳证。少阳证虽多用柴胡,但不一定见少阳证就必用柴胡。

(如《金匮要略》中的奔豚汤亦有寒热往来,为少阳四证之一;腹痛亦可见于少阳证,以及气上冲胸,胸胁亦会感到满闷。但由于柴胡不能治奔豚,故方中无柴胡。)

说完柴胡之用,咱也聊聊柴胡的“禁忌”。

柴胡作为一味名药,可谓“树大招风”,历代医家对其使用颇有争议,对柴胡的看法可谓“跌宕起伏”。

明代医家张鹤腾认为“柴胡劫肝阴”,自此引发了后世的争论。

清代医家叶香岩宗“疟疾之病,因暑而发者居多”及“夏暑发自阳明”诸说,认为柴胡温燥,所以他一生治疟疾,从不用柴胡;清代名家王孟英认为“逍遥散最劫肝阴”。甚至有医家因此畏惧用柴胡而称柴胡为“柴胡狗”。

而到了近代,又有很多医家以临床经验反驳前人,如章次公先生曾用大剂量(30~60g)柴胡治热病,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姜春华先生亦曾大剂量长期使用柴胡以治疗外感高热、肝病、胆道疾病及妇女月经不调。

那到底柴胡是否劫肝阴呢?

在诸家争论之中,清代中西汇通医家唐容川称仲景所用柴胡,当为四川梓潼所产,而不应是北柴胡。蒲辅周也曾说:四川梓潼所产長卿山的柴胡,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而当代医家何绍奇先生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却认为:竭肝阴者当为南柴胡。山西名医黄杰熙先生认为:北柴胡性同独活,必竭肝阴。仲景所用柴胡当为竹叶柴胡。临床如若应用柴胡当以茵陈、青蒿代之。

北柴胡

南柴胡

由此可知,若是用仲景所言之“柴胡”,是不会“劫肝阴”的。但是何种“柴胡”才是仲景时代所用的柴胡正品,至今仍有分歧,有认为是“北柴胡”的,有认为是“南柴胡”的,还有说应为“竹叶柴胡”的。

由于芦根君水平不足,临证有限,故实不能以自身经验判断柴胡是否能“劫肝阴”,但芦根君觉得,临床亦不妨考虑这一可能性的存在。

而据仲景所言,不予柴胡(小柴胡汤)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伤寒论》: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98条中,不予柴胡,是因为“本渴饮水而呕”为五苓散之水逆证,法当治之以降,而柴胡性升提,故用之为逆。

条中,此吐为“温温欲吐”,是一种心中烦恼而想吐的感觉,而非少阳证中的“心烦喜呕”,加上胸中通、便微溏的症状,则可知此为极吐下所致,而非少阳证,故不用柴胡。

条中,此处之痞,在心下,而心下痞满多连带胁肋部的不适,故此时实际上半夏泻心汤证而非柴胡证之胸胁苦满,故需区别,而不用柴胡。

所以由此观之,虽说柴胡的使用非常普遍,然而用之仍需要通过辩证:有是证用是药,无则不应用之。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到日本当时震惊一时的“小柴胡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经过大量研究,年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予以认可,于是该方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日本出现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小柴胡汤成了肝病患者治疗首选药物,且贯穿治疗全程,例如,一患者连续三年服用,累积服用了7.5公斤小柴胡汤制剂。然而在年1月~年12月,媒体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之后日本紧急叫停了这味药的使用,自此“中药没有副作用”一说受到质疑,以致于在日本,汉医(中医)亦受到了质疑和打击。

日本至今依然有许多汉方成药在药房出售

这起悲剧的发生便是不加辨证滥用中药的结果。芦根君认为,中成药的出现是为了免去繁复耗时的煎药工作,而非是为了“免去繁复耗时的辨证过程”。仲景虽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然而事实上,中医看病应该整体辨证,不能“但见一证便是”。我们平日临证,见到一些多联症状便会想到某一个方,此时仍需整体辨证,不应不假思索直接用方。常须识此,勿重蹈“小柴胡汤事件”之覆辙。

这也正是强调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方剂书中对方剂的定义是:“方剂是中医在辨识病证、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方...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废医存药”不可取啊。

最后,芦根君在《本草纲目》中亦发现了一些医家对柴胡方用的一些论述,亦摘下予大家参考: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气伏暑,仓卒并治,不论长幼。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许学士《本事方》)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遍身如火,日渐黄瘦,盗汗,咳嗽烦渴。柴胡四两,丹砂三两。为末,猪胆汁拌和,饭上蒸熟,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虚劳发热∶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姜、枣同水煎服。(《澹寮方》)

湿热黄胆∶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秘宝方》)

眼目昏暗∶柴胡六铢,决明子十八铢。治筛,人乳汁和敷目上,久久夜见五色。(《千金方》)

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方》)

苗猝聋,捣汁频滴之(《千金》)。

无论如何柴胡都是一味良药,《本经》将其列为上品,谓之“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芦根君水平有限,实未能真正体悟到应用柴胡的真谛。当然芦根君认为,柴胡的药用、药证依然存在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亦需要我辈在临床实践中继续挖掘、探索。

最后总结一下:

柴胡少阳结聚药

往来还热胸胁苦

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

与芦根君分享柴胡的运用经验~

我们下期再见~

-----------------------------------------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zz/5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