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用了一个世纪的退烧药,终于被禁用,

公益中科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32465.html

说起安乃近,大家很熟悉。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有个发烧感冒,很多都是靠一片安乃近退烧的。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使用安乃近风险大于收益铁证如山,可惜被滥用的情况依然存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终于出手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安乃近相关品种说明书的公告》。

其中明确指出,安乃近类药物禁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

而且强调了即使针对成人,安乃近不得作为首选用药,仅在病情急重,且无其他有效药品治疗的情况下使用。

除此之外,药监局还特意发布了另一条公告,要求禁止销售、生产和使用安乃近注射液、安乃近氯丙嗪注射液、小儿安乃近灌肠液、安乃近滴剂、安乃近滴鼻液、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小儿解热栓。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这也就是说,除了口服剂外,其他类型的安乃近均被禁止了。

两条公告放在一起看,国家对使用安乃近的示警可谓非常彻底,说是把它拉入黑名单也不为过。

安乃近的副作用到底有多大?

就像安乃近说明书里所写的那样,它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概率约为1.1%。

图片来源:安乃近说明书

先来说说什么是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当机体受到感染时,它们就是宝宝身体的一道屏障。

粒细胞缺乏,会使宝宝的免疫力大大降低,增加宝宝感染的几率。一次很普通的呼吸道感染,就有可能给孩子带去难以挽回的伤害。

那1.1%的发生率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这相当于「每一百个人服用安乃近,就可能有一个人会发生粒细胞缺乏症」,从概率学上看,这是个很高的比例了。

此外,服用安乃近的副作用还有一串,每一项光看名字就很吓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性溶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泌尿系统损害;

......

所以,在本次发布的公告中,也特别要求安乃近的说明书里必须增加警示语,说明它的两点风险:

1.可能引起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如重症药疹、过敏性休克等。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安乃近得到广泛使用后,发生严重副作用的病例也越来越多。

正因为如此,年美国FDA因为安乃近严重的副作用,一口气从市场上撤掉了安乃近的全部剂型。

随后,日本、澳大利亚、伊朗以及好几个欧盟成员国等30多个国家接连禁用了安乃近。

也就是说,国外早在40多年前就已经禁用了安乃近。

服用安乃近的死亡风险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安乃近副作用的严重性,可以来看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关于安乃近不良反应的数据:

过敏性休克11例,其中7例死亡;

血液系统反应16例,1例死亡;

皮肤及其附属器反应31例,4例死亡;

泌尿系统反应17例,5例死亡;

......

以上还不包括各个地方监测中心收录的不良反应病例。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还提供了这样一个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看了就让人痛心:

一个12岁的小女孩,因为上呼吸感染口服安乃近,连续服用8片后因为全身不适送医。一周后,小女孩死亡,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而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除了安乃近,以下这几种错误的退烧方式也不建议大家使用。

01

这几种退烧方式

也不要用

打退烧针

很多家长觉得,打退烧针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退烧方式,殊不知这种方式并不安全。

因为常用的退烧针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赖氨匹林。

然而,早在年,这两者就被药监局打入“冷宫”了。

注射柴胡之后会引起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晕厥等副作用,甚至致死的案例也有发生;而注射赖氨匹林,会有惊厥、呕吐、昏迷等副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

药物灌肠

药物灌肠虽然看似无创伤无痛苦,药物不直接入血,但事实并非如此,灌肠的过程中,药物依旧可以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

在药物剂量把控不好的情况下,甚至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肝肾。

除此之外,灌肠还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肠穿孔。

静脉输液

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发烧就得输抗生素,这样才能好得快。

抗生素不是绝对不能输,但是要明确病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输抗生素根本没用;即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也要由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静脉输液。

吃错误的退烧药

比如尼美舒利口服制剂,因为容易造成孩子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药监局也早就明确提出,明令禁止用于12岁以下的孩子。只要是尼美舒利打头,需要口服的,不管是颗粒、分散片、胶囊,还是片、混悬液,通通不行。

02

这些退烧方法

不推荐用

捂汗退烧

捂着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这可比发烧本身严重多了。

酒精擦浴

挥发的酒精是能带走热量,但是没挥发的酒精可是伺机进入了孩子的皮肤。

孩子发烧时皮肤更容易吸收酒精,大面积的酒精擦浴很可能引起孩子酒精中毒。

冰敷

冰敷只能局部降温,皮肤看似凉了,但血管因为热胀冷缩反而收缩了,倒是把热量锁在身体里了,而且还会因为温度太低引起孩子不适,甚至会冻伤孩子的皮肤。

退热贴

退热贴真的有这么神吗?一贴上,孩子体温就降下来了?

其实,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退热贴,大部分均属于巴布剂(也叫凝胶膏剂),是物理降温的一种方式。

“退热贴”退热机理是:

退热贴中凝胶层为其主体部分,由具有良好的能量转换功能的亲水性高分子凝胶(含有水、冰片、薄荷、色素等)为载体,载体中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它跟凉毛巾或冰袋敷头达到的效果差不多。

所以,它只能降低局部皮肤的温度,给宝宝带去暂时的舒适感,对降低体内温度起不到太大作用!

但为什么说“退热贴”坑娃呢?

因为退热最主要的原则是让孩子舒服,退热贴给额头局部带来的这种凉意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有些孩子会出现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出疹)。

03

正确退烧

这些方法科学又管用

妥善护理

虽然38.5℃(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为38℃)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喝退烧药的参考值。

但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就算体温到38.5℃了,也不是必须用药,可以让孩子多喝水,通过自然地出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也可以提高室内温度后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口服退烧药

如果妥善护理不管用,孩子烧到了38.5℃,也没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烧药了。

对孩子来说安全的口服退烧药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一种是布洛芬。

对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来说,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比较温和,副作用小,一般作为首选的退烧药。

但如果是6个月以上的宝宝,且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效果不明显时,可以考虑选择布洛芬。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这两种药都有滴剂和混悬液两种剂型,药物浓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法用量自然也不同。

退热栓

如果孩子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大家也可以考虑选择使用退热栓,常见的栓剂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其使用剂量、频率和口服剂相同。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剂和肛栓剂同时使用。

保险起见,这个操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用药安全不光是医生药师的事情,我们家长也要多多学习,因为家长才是保护孩子最强大的盔甲。

来源:丁香妈妈、崔玉涛的育学园、凯淇工作室等综合整理

编辑丨琬璘

审核丨英姿

终审丨凯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tx/5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