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之代表方,主治少阳证。
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于表,邪胜欲入里于阴,故往来寒热;
邪在少阳,郁而化热,胆火上炎则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默默不思饮食而喜呕;
足少阳胆经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灵枢·经脉》曰:“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方中柴胡为君有轻清升散、宣透疏解作用,黄芩为臣有清泄胆热作用,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正御邪为佐药,生姜、大枣益胃气、和营卫为使药。体现了以和解少阳为主,兼以和胃气及扶正御邪的治疗大法。
少阳证以邪居少阳,正邪分争,气郁津凝,胆热犯胃为特点。
若胆气犯胃则表现为口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胸胁满而呕,或呕而发热,或诸黄,腹痛而呕。以心烦喜呕,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
临床中用小柴胡汤加和胃止呕之品,用于呕吐明显者应用十分广泛。如:
《丹溪心法附余》卷九小柴胡汤加竹茹汤,《医学探骊集》卷三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竹茹、陈皮。
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曰:“程效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而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治则顺之也。”
清代·唐宗海《血证论》卷六曰:“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王好古辨表里中三证及小柴胡汤之用
元代·王好古论少阳表里中辨证,清晰精准,用于临床事半功倍。
《此事难知·辨表里中三证》曰:“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证但有一者,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闭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证,余者皆虚热者,是在其中矣。”《此事难知·少阳证》曰:“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小柴胡汤主之。柴胡少阳,半夏太阳,黄芩阳明,人参太阴,甘草太阴,姜、枣辛甘发散。上备随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则可矣。药如本法。”体现了小柴胡汤和法的精神,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从肝治便秘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滞,则胃气不降,胃失和降而便秘。
俞根初创六磨饮子治之,方由枳实、木香、槟榔、沉香、乌药、大黄组成,共奏下气通便,通降胃肠之功。
中医学家丁甘仁《医经辑要》曰:“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唐注: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厥阴肝脉,又外行绕肛门。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以形论,则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临床中多用此方治疗气滞所致的胃肠道疾病,效如桴鼓。
文字:何云长图片: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