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柴胡
表1-1-21升麻要点内容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性能
特点
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轻清升散,入肝、胆经。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而和解性能特点退热的同时,还能调达肝气而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而且能升发清阳而举陷,是和解少阳,疏肝解调经及升阳举陷之要药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
病证
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配伍柴胡配*芩: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用法
用量
内服:煎汤,3~10g;入丸散。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灸用
使用
注意
本品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之证忌服药理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镇、抗炎、抗菌,抗病*、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溃疡等作用柴胡
柴胡,中药名。
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生理特性
柴胡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长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产地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
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柴胡”的民间传说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却都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大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