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经络对应的12味药材
手少阴心经—黄莲
药性: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心火亢盛,牙痛。
黄连
手太阴肺经—桔梗
药性: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
桔梗
足太阴脾经—苍术
药性: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
苍术
手厥阴心包络经—细辛
药性: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牙痛,风寒温痹,痰饮咳喘。
细辛
足厥阴肝经—川芎
药性:行气开郁,祛风燥湿
用于,经闭痛经,头痛,风湿痹痛。
川芎
足少阴肾经—肉桂
药性:补阳温肾,除冷通脉
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
肉桂
手少阳三焦经—柴胡
药性:和解表里,疏肝解郁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柴胡
手太阳小肠经—竹叶
药性: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竹叶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药性:解表散寒,祛风湿药
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五更泄泻。
羌活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
药性: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牙痛,赤白带下。
白芷
足阳明胃经—石膏
药性: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足少阳胆经—青皮
药性: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用于胸胁胀痛,疝气,食积腹痛。
12条经络和人体各部位的引经药1、引经报使: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白芷、葱白。
手阳明大肠: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白芷、升麻、葛根、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酒芍。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藁本、羌活、黄柏。
足太阳膀胱:麻黄、黄柏行下,羌活行上。
足少阴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丹皮。
丹皮
手少阳三焦:上柴胡、中连翘,下青皮、地骨皮。
足少阳胆:上川芎、柴胡,下青皮,
足厥阴肝:上柴胡、川芎,下青皮。
太阳:倍羌活、防风,
阳明:倍白芷、升麻,
少阳:倍柴胡,
太阴:加芍药、升麻,
少阴:只宜独活,
厥阴:加青皮、柴胡
皆佐以肉桂,庶药力直达患处。
肉桂
3、各部引经:
巅顶:加藁本,
项部:加白芷,
胸博:加桔梗,
腰部:加杜仲,
胁部:加白芥子,
手部:加桂枝,
手指:加桂枝尖,
下部:加桂心,
足部:加牛膝,
俱各一钱为引经药。
牛膝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
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引药达颈部:葛根。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木香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引药走督脉:狗脊。
引药达皮肤:蝉蜕。
引药入胃:半夏。
引药入肺:桑白皮。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代赭石
三:“穴位”=药,按对穴道,不用吃药1、气海=党参;补中,益气,生津。
2、足三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白术
3、照海=生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4、太溪=熟地;养血、滋阴:
5、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
6、复溜穴=六味地黄丸。肾阴虚可以并能阴阳双补.
7、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8、太冲穴+阳陵泉=逍遥丸:按摩患者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逍遥丸。
9、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麦味地黄丸。
10、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11、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12、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按摩膀胱经的风门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通宣理肺散。
13、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补中益气丸。
14、中府=补中益气丸。
15、太渊穴+商丘穴=参苓白术丸: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补肺健脾,功效显著。
16、大陵穴=吗叮啉。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
17、然谷=大补阴丸: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18、曲泉=二妙丸。另一方面它还是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可祛除湿热。
19、曲泉=杞菊地黄丸。它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曲泉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20、商阳穴=开塞露: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
佛拳训武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