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病必须大药(2)
前贤说,“读医不如读案”。学医犹学弈,医案犹弈谱;学医犹学书,医案犹古帖;学医犹演兵,阵图无一不当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道理也适于读案与行医。
?砒霜
?柴胡
?麻黄
3.砒霜用量见胆识
叶天士在向金山寺老僧学医,遇一病人腹胀如鼓,己是“垂毙之人”,叶诊为“虫鼓”,拟用砒霜3分杀虫。老僧说:“汝所不及我者,谨慎太过。此方须用砒霜一钱,起死回生,永除病根矣。”天士骇曰:“此人患虫蛊,以信石(砒霜)三分,死其虫足矣,多则何人能堪?”僧曰:“汝既知虫,可知虫之大小乎?此虫己长二十余寸矣。试以三分,只能使虫昏迷,苏醒后再投药,虫即不受,人必死。”老僧用药一钱,打下二尺长的赤虫,人得获救,永绝后患。
按:此案砒霜剂量的投用,充分体现了“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的道理。
4.“陈大剂”治愈谭总督
清末光绪年间,两广总督谭某患外感,缠绵一个月未愈。友人推荐广州名医陈伯谭给他诊治,陈熟读伤寒,善用重剂,人称“陈大剂”,为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谭总督请友人带陈来府中,友人预先告诉他,谭曾服桂枝3分便流鼻血,嘱他千万不可用桂枝。时值初夏,陈伯谭来到譚总督跟前,却见谭仍穿棉衣,头上还渗出点点汗珠。切脉之后,诊断为伤寒桂枝汤症,仍开出桂枝汤原方,而且桂枝用量达9钱,友人大吃一惊,心中暗想:“你陈医生是否找死,早已告诉你别用桂枝呀!这次牵累到我这个介绍人了。”但在谭总督面前,却又不便哼声。谭总督拿过方子,细看他写的脉论,大为赞赏,说到:“此公诊症有理有据,果是真知灼见。”随即命下人照方煎服,第二天病状尽除。
5.黄芪2斤治虚弱老病
河南南阳名医张翰屏,光绪年间举人,精于医学,有“神医”之称。袁世凯之兄袁清泉有病,闻张之声名急迎来诊。开药不过四五味,而有黄芪2斤。袁世凯之子袁寒云疑为有误,持方问之。张举笔改为32两,仍是2斤。袁寒云私自改为半斤,第二天复诊,张起身欲去,说道:“不信医者不治,吾用黄芪2斤,病者只服8两,迁延贻误,谁任其咎!”袁寒云谢过请求重新开方。张说:“不必重开,就按前方服三帖痊愈矣。”服后果然痊愈。有人询之,张说:“虚弱老病,非黄芪不能补,理甚易明,惟分量须有把握耳。”
按:张翰屏用黄芪2斤,剂量惊人,然3帖痊愈的事实,让人佩服,此确有经验之高手也。惜其经验记载很难查见,殊感遗憾。
6.大剂柴胡愈鼻衄
晚清福建寿宁名医郭彭年,光绪年间悬壶台江,有一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成鼻衄,有时出血盈碗,长时方止,多方延医不效。延请郭诊视后,开一处方:柴胡克,水煎当茶频饮。有医惊曰:“柴胡性升发而动肝阴,怎能一下用半斤呢?”病家自忖别法都己试过,权服一剂再说。岂料,鼻衄竟止住了。如期赶考,竟然高中。郭解释曰:举子因功名心切,肝郁化火,上扰鼻窍,以致衄血。前医多以泻心汤直折火势,与其扬汤止沸,何若釜底抽薪?经云:“木郁达之”,木达则火自平,故重用柴胡而取效。
按:鼻衄而用如此大剂柴胡,非确见难以有此手眼。
7.重用麻黄治风水
陈某,男,25岁。上月至邻村探亲,归至中途,猝然大雨如注,衣履尽湿,归来未介意也。三日后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行动沉重。医与发散药,得微汗,表未尽解,即停药。未数日,竟全身浮肿,按处凹陷,久而始复,恶风身疼无汗。前医又与苏杏五皮饮,肿未轻减。改服五苓散,病如故。
医邀吾会诊,详询病因及服药经过,认为风水停留肌腠所构成。虽前方有苏、桂之升发,但不敌渗利药之量大,一张一弛,效故不显。按陈证先由寒湿而起,皮肤之表未解,郁发水肿。诊脉浮紧,恶风无汗,身沉重,口舌干燥,有湿郁化热现象。乃外寒湿而内郁热之越婢加术汤证,宜解表与清里同治,使寒湿与热均从汗解,其肿自消。方中重用麻黄两半,直解表邪;苍术四钱燥湿,姜皮三钱走表行气,资助麻黄发散之力而大其用;石膏一两清理内热,并制抑麻黄之辛而合力疏表;大枣、甘草各三钱和中扶正,调停其间。温服一剂,卧厚复,汗出如洗,易衣数次,肿消大半。再剂汗仍大,身肿全消,竟此霍然。
风水为寒湿郁热肤表之证,然非大量麻黄不能发大汗,开闭结,肿之速消以此,经验屡效。若仅寻常外邪,则又以小量微汗为宜,否则漏汗虚阳,是又不可不知者。(《治验回忆录》)
按:本案风水麻黄重用至一两五钱,赵氏治疗此证,确有胆识。诚如作者所言,若仅寻常外邪,以小量微汗为宜。此为风水表实之证,亦须认证确切,多方考虑,并就医者平时用药经验,然后酌予制大其剂,幸勿以此为恒法也。
精彩推荐
陆仲安:石膏用量翻倍,大病还需大药!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天《伤寒论》~
《俞长荣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源于张存悌老师、卓同年老师《拍案称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征文恢复啦,如果您觉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觉得您的方药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个厚德济生不吝医术的好中医,欢迎投稿到栏目!
⊙投稿信箱:media
tcmbox.cn投稿
⊙本文编辑:清半夏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