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说: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在中医学中,春季与肝脏相应,因此春季适宜养肝。因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疏肝即是养肝,而疏肝之要药则非柴胡莫属。
柴胡,又名茈胡、地熏、山菜、茹草、柴草等。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生于干燥草原、向阳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广西等地。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其功效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黄疸、胸胁胀痛、头痛目赤、耳聋口苦、月经不调等症。
古代医籍文献记载柴胡的内容颇多,《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名医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昏赤痛瘴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关于柴胡一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古代有位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得了瘟病,时冷时热,因不能干活就被赶出去。二慢在水塘边躺着,又渴又饿,便挖些草根吃下。一连吃了7天,后来身体痊愈,回到胡进士家帮工。刚巧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医生都治不好。胡进士得知二慢的经历,就采来草根给儿子煎服,过了几天也康复了。胡进士很高兴,想到这种草根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于是给药草起名为“柴胡”。
柴胡化学成分主要有柴胡皂苷、柴胡醇、丁香酚、脂肪酸和多糖等。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不仅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等中枢抑制作用,而且能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抗胃溃疡、降压、抗结核杆菌等。此外柴胡还有抗炎、降低血浆胆固醇、抗辐射、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肝胆疾病、月经不调、久泻、脱肛等。
柴胡的功效比较广泛,与其它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目前常用的中成药使用柴胡较多。如正柴胡饮颗粒,其功能为发散风寒、解热止痛,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龙胆泻肝丸(颗粒)的功效为清肝胆、利湿热,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等;小柴胡颗粒(片)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作用,主治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四逆散的功能为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痢疾;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等。
此外柴胡还能用于药膳食疗,故列举几首如下。
1柴胡栀子汤原料:柴胡、栀子、白糖制法:将柴胡、栀子一起煎煮,去药渣后加白糖适量。
功效:疏肝解郁,泻火解毒。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胸胁乳房胀痛等。
2柴胡青叶粥原料:柴胡、大青叶、粳米、白糖制法:将柴胡、大青叶放入锅内煎煮,去药渣后加入粳米煮粥,再放入白糖调味。
功效:疏肝清热
主治:带状疱疹。
3柴胡烧茄子原料:柴胡、茄子、精盐、味津、葱花、姜末、大蒜、酱油、料酒、白糖制法:将柴胡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备用。与茄子一起烧制,其它原料可按个人口味调配,佐餐食用。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外感发热,少阳往来寒热。
4柴胡枸杞羊肉汤原料:柴胡、枸杞、羊肉、油菜、盐制法:将柴胡加水煎煮,去渣留汁,放入枸杞煮软,羊肉片入锅,并加入油菜。待羊肉熟后,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疏肝和胃,升托内脏。
主治:脏器下垂,胃痛、肾阳虚寒。
作者介绍:夏苓,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爱好者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