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欲开。药材帮应北京市密云区某中药材合作社邀请,对合作社周边的山林地中药材资源进行了调研,为合作社开展仿野生中药材种植提供基础依据。参与本次调研的是药材帮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邓哲、王淑慧等人。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东、北、西三面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巍峨的古长城绵延在崇山峻岭之上;中部是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西南是洪积冲积平原,总地形为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密云优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其山林地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中药材,而我们所去的合作社更是位于大山里的大山,这里三面环山,视野所及之处均是山峦和蓝天所构成的如梦美景。
周六上午,我们从北京市出发,一路向北,颠簸2个小时到达密云区,在密云区换乘车辆继续向北,同时也在向上前行,海拔逐渐升高。从车窗向外眺望,水库、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山不断经过眼前,我们似乎是在慢慢的驶入大自然的心脏,去那里寻找更好的野生中药材。
中午,我们来到了这个三面环山的美丽之乡,首先与合作社成员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及中药材产业、资源情况。当地环境优良,山边溪水达到了国家饮用水二级标准。周边山林环绕,春夏之交花木掩映,因此养蜂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且蜂蜜品质极佳,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山林的保护性开发,山上中药材资源丰富,常见的药材品种有葛根、黄精、穿山龙、苍术、柴胡、远志、防风等。
熟悉当地情况后,在当地采药人周叔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在合作社周边的山上展开野生药材调研。我们和周叔边走边聊,了解到这里盛产黄精,当地称之为大玉竹。刚上山,周叔就带我们发现了在树下背阴处生长着的黄精。
在合作社周边山上采挖的野生黄精(经后期初步鉴定,本品为小白鸡头黄精,为药典内规定的黄精药用品种之一。)
我们继续向前走,不远处,一株野葛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注意,大家都抬头仰望这株生长多年的野葛。一条藤蔓弯弯曲曲的爬上树干,将其缠绕,似一条灵动的蛇。
灵动的葛根藤蔓
野葛由于生长年限久远,扎根极深,很难挖掘,我们只挖了一段。
周叔在尝试挖掘葛根
在密云某合作社周边山上采挖的野生葛根
从这座山上下来,周叔又带着我们到了另外一座山坡。这座山上生长着较多的苍术,也生长有柴胡等品种,但蕴藏量不及黄精和苍术。尽管苍术的地上部分仍是枯萎状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找到它们。
枯黄的苍术
在密云某合作社周边山上采挖的苍术
下山的过程中,开始起风,耳边不时传来哗啦啦的声音,似一首自由烂漫的乐曲,随风而动肆意演奏。周叔告诉我们说,这是前面的马兜铃。我们侧耳倾听,沉浸在大自然的天籁之中。干裂的马兜铃果,像一个个小铃铛一样挂在树枝上,也像一个个摇床,风儿唱着摇篮曲在哄摇床中的宝宝入睡,如诗如画。
马兜铃在风中歌唱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里虽然多数为石山,但土壤却很肥沃,孕育着大量的野生中药材,随处可见的溪流更是滋养了野生中药材的生长。我们带着采集的药材样品和土壤样品回去进一步分析,再评估是否能在此地开展仿野生种植。
从生长环境来说,仿野生种植的中药材和野生中药材相比,生长环境基本一致,所以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与野生中药材也基本一致,解决了近年来出现的栽培中药材和野生中药材成分含量差异过大的问题。
从药材质量来说,山林地没有农残、重金属的污染,且生长年限较长,质量更好。
从经济价值来说,在山林地开展中药材种植,能够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拿密云来说,如果能把当地黄精产业与蜂蜜产业有机结合,发展以中医药健康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业,也许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仿野生中药材种植,选择品种要综合考虑,如品种在当地的分布区域、数量、质量,种植采收成本,未来的市场需求变化等等。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药材的种植方面,人力成本高,成活率难以保证;管理方面,山林地难以有效防止偷盗问题;采收方面,防风、柴胡、远志等品种在山林地采挖困难,不适合种植;生态保护方面,要做好统筹管理,轮种轮收,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