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基比林与柴胡注射液能配伍注射吗解答

退烧针临床应用那些事儿。

话题1

打两针收一针的注射费

门急诊常有半夜来打退烧针的,这不,急诊内科医生老徐就给这个患者开了这样的退热用药医嘱: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ml,im,st!

柴胡注射液2ml,im,st!

注射费收取3元。

值班护士一看,这是注射一次的注射费。可这两种药物一个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一个是中药注射液,二者不宜配伍,需要分开注射。很显然,徐医生是想着两支药抽到一个注射器里,打一针的。

最终,值班护士给患者把两支针剂分开进行的注射。

话题2

不打一针“退烧针”就不依不饶

某日21时多,患者xxx,男,40多岁,由一女人陪同,来到急诊科,体温在家量的37.4°C,说是“发烧”了,非要医护人员给他打一针“退烧针”。

赵医生:“按照用药原则,你这种情况,可不用打(退热)针,多补充点水,观察着体温变化就行了,你若想要用药,就得先查个血象(血常规),看情况用药。”

患者:“我就不查血,就要打针,以前每次看病都是这样。”

赵医生试图再跟患者做解释,但患者就要打针,且不达目的不罢休!直把赵医生都气得两眼泛泪花了,男人还揪住不放,吵闹不休,几乎把个女医生都气哭了。

解读

这是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常见的情景。尤其是门急诊,医护人员接诊到发热患者,为其进行高热对症处理,看似事小,实则不然。处理不好,一个简单的发热病人,也能造成医护人员工作中的被动和烦恼。

尽快查清发热原因是处理急性发热患者的关键。低热和中等热一般可不作特殊处理,即使高热患者亦不要轻易应用退热剂和抗菌药物,以免改变其原有热型或掩盖其他临床表现,给诊断带来困难。

若高温系感染所致,应在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集后,才给与相应的降温药物和抗菌药物。

遇到哪些情况,应作紧急降温处理?

1.体温超过40°C。

2.高温伴惊厥或谵妄。

3.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

4.高温中暑。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对严重高热物理降温无效的患者,可采用药物降温。

推荐基层使用的退烧药有哪些?

1.复方氨基比林2ml或柴胡注射液2ml,肌内注射。

2.酌情选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冬眠Ⅰ号等。

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退热针剂主要有复方氨基比林,辅以柴胡注射液,或地塞米松注射液等。

复方氨基比林作为退热针的常用药物,在临床应用很普遍,需要指出的是:

1.复方氨基比林含苯甲醇,反复肌肉注射可引起臀肌挛缩症,禁用于学龄前儿童。

2.复方制剂,组份为每支含氨基比林0.g,巴比妥0.g。辅料为丙二醇、苯甲酸、异地酸二钠。不宜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应用。

不建议使用的退热针是什么?

记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酌情使用。

糖皮质激素是很有效的退热药物,但同时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使感染扩散,故在未查明发热的病因时,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高热伴有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

如何避免肌注后产生硬结红肿?

退热针剂的应用,属于对症用药,临时用药。多数情况下,肌内注射退热剂,还是较为安全、便捷、有效的疗程选择,但也不排除因为肌内注射退烧药造成红肿、硬结者,临床操作时,需要注意:

※1.注射部位的选择

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及神经较远处。2岁以内患儿进行肌肉注射,宜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避免在瘢痕、硬结、皮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进行注射,淤血及血肿部位不宜进行注射。

※2.把握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者注意手卫生,规范消毒等。

※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zz/7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