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710/7288900.html
很快就要进入秋分时节,不少朋友都在后台问我:秋天不都是润燥的吗?我们还要祛湿吗?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讲讲这个话题。
都说养生要顺应四季,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重点。一谈起秋天,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秋燥,要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但在广东,临近秋分却依然高温多雨,就像这几天雨水哗啦哗啦地下,不少朋友都觉得很疑惑,四季不分明的广东人究竟要怎样顺时养生,这个季节是究竟是祛湿还是润燥?
01
湿邪仍存而燥邪渐生
其实,准确来讲,根据气象学的定义,我们广东还没有正式入秋,这时候的我们处于夏末秋初,夏秋两季交换的时候,湿邪仍存而燥邪渐生,想要身体棒,两种邪气都得防。湿气重的人要仍以祛湿为主,阴虚的人要着重养阴。
“湿”与“燥”是一对矛盾体,两者刚好相反,那在这个湿邪与燥邪并存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帮助身体接受从夏到秋的过渡,对于湿气重的人要怎样祛湿才能防止燥热伤阴,对于阴虚明显的人要怎样润燥才能不滋腻呢?
02
祛湿不燥热
临近秋分,湿气逐渐减弱,但是长夏积累在体内的湿气仍在,对于口黏、面油多、头发黏腻、大便溏烂的人群,这时候祛湿就要尽量避免苦燥祛湿之品。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所谓苦能燥湿,是指用苦味药物以祛除湿邪,主要用于治疗脾胃及肠道的湿盛之证,是一种重要的祛湿方法。但是,苦燥法祛湿作用较强,用法不当或过度就容易损伤阴津,所以历代医家认为“苦燥有伤阴之弊”,常见的苦燥药物有白术、苍术、厚朴、黄芩、黄连等等。当然,藿香、砂仁、蔻仁等也有助热伤阴的嫌疑。
所以,夏秋交际,对于湿气重的人应该尽量选择甘淡利湿之品,这类药物药性平和,利湿而不燥热少伤阴,最佳代表当属薏苡仁、茯苓。
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入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止痛、清热排脓的作用。《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可见,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渗湿而不损伤阴津。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肾、心经,有淡渗利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凡水湿、痰饮,无论风寒热或兼脾肾气虚皆宜,所以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食疗方推荐
薏苡仁茯苓淮山粥
材料: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淮山20克,瘦肉50克,大米50克。(1人份量)
做法:药材、大米洗净,瘦肉切片腌制;大米和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熬1小时左右,加入瘦肉加煮10分钟,加盐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不燥热。
适合人群:夏秋交替想要祛湿又害怕燥热伤阴者,常见口黏口甜或口干口淡、食欲不振、大便时烂、舌淡红,苔微腻,脉弱。
薏苡仁和茯苓都有很好的淡渗利湿的作用,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专补肺脾肾之阴,米汤也有生津润燥的作用,几者搭配,祛湿不燥热,适合夏秋交替想要祛湿又害怕燥热伤阴者食用。
功效:孕妇忌服薏苡仁。
03
润燥不滋腻
秋风一起,一些心急的朋友觉得自己有点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就马上加入了滋补的队伍,阿胶、熟地、花胶轮番上阵,结果非但没有补养身体,还滋腻碍脾,助长了湿气。
秋分临近,因夏季阳气散发于外,脾阳未复,中焦虚弱,运化不力,仍未能经得起大滋大补。所以,此时的饮食调理就是要“清补”。清补的重点还是强调补养,只不过在补养时应兼顾到滋阴润燥,以对抗“秋燥”。
夏秋交替清补可以多吃鸭、鱼、泥鳅、黄鳝、猪瘦肉、海产品、芝麻、糯米、粳米、银耳等食材,还可以选择药性平和、益气养阴的中药材,如党参、沙参、山药、玉竹、麦冬、石斛等煲汤或者煮粥吃,既可补脾胃又可生津液,达到润燥不滋腻的效果。
‖食疗方推荐
沙参玉竹莲子水鸭汤
材料:沙参20克,玉竹20克,莲子20克,鸭肉半只,生姜5克。(2人份)
做法:先将鸭肉切件,然后将沙参、玉竹、莲子生姜洗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适量,用中火到慢火煲汤。汤成后,食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养阴润燥不滋腻。
适合人群:夏秋交替想要润燥又害怕滋腻碍脾者,常见平素脾胃虚弱,容易食后腹胀、食欲下降,饮食生冷就容易大便溏烂,又兼有燥邪侵袭,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舌淡红,苔少,脉细。
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玉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莲子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能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水鸭性平微寒,味甘、咸,能滋阴养血,生津润燥;搭配温中散寒的生姜,既可消除沙参、玉竹的寒性、避鸭肉的腥味,又可醒脾胃,适合脾胃虚弱又有阴津不足的人调养。
大家日常有什么问题和心得,欢迎互相讨论和交流,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