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分型论治

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一位,西医上依据其生物学行为常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雌激素非依赖型。也就是根据ER和PR的状态进行分类。ER和PR阳性的乳腺癌因为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有药物可以长期维持治疗,往往预后较好,相对的ER和PR阴性的乳腺癌预后多不良。临床发现,中医对这两种类型的乳腺癌治疗也常常应用不同的方剂,下面从全新的角度来阐释一下中医对这两大类型乳腺癌的不同治疗方法。1.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表现为阳虚寒凝证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临床上常见表现是患者多体型偏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倦怠喜卧、舌淡略胖,常伴有齿痕,脉沉细或沉微为主,常见阴证,属于太少两感证。从西医角度雌激素相对雄激素也属于阴的范畴。推荐方剂:阳和汤化裁。组成: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生甘草、麻黄、鹿角胶。分析:阳和汤为温里剂,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阴疽,主要表现为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方子是从太少两感的角度辨证施治。脉沉细为定性为阴证。乳腺肿物在表,病位属于表位。主要表现为寒性的凝结性疾病,实性疾病。疾病三要素很容易归纳出来。从《伤寒论》选方应该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或者桂枝加附子汤化裁,但这两个方剂都是太少两感气化病的处方,乳腺癌属于有形结滞,属于形质病的范畴,所以需要将这两个方子由气化划入形质范畴。于是仍用麻黄桂枝组合治疗太阳,不过不在用附子,而是将附子换成鹿角胶和熟地,来处理少阴的问题,这样就还是属于在解决表阴证或者说太少同病,但从调理气化马上就转变为了调复形质了。为了加强复形质的力度,再加上白芥子加强散结化痰的能力。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胃气,存津液,所以甘草干姜仍是必须的组合,毕竟恢复能量还要从太阴入手。理解了这个方子里药物的分工协作,每个药物组合背后的含义,临床上就可以灵活加减应用了。2.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表现为肝郁痰凝证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临床上常见表现是患者多为中等体型或偏瘦,面色黄白或青紫,易有情绪波动,爱生气恼怒,胸胁胀满或疼痛,易心悸,口干而苦,常失眠,头部烘热感,多有上焦上火症状如:面红目赤或牙痛,或咽喉疼痛,或口腔溃疡,或胃脘烧灼泛酸,或肩臂酸痛。但同时又多有下焦寒,比如:手脚多凉,胃脘和下肢多畏寒喜暖,或有腹泻和大便不成形,舌淡,脉弦。推荐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组成: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甘草,生牡蛎。分析:具体为啥选用这个处方,读者可以参照上述六经辨证,病性病位病态三要素分析法自己分析一下,这样可能理解的更透彻,下面简单说一下这个方子应用的一些特点。这首方子是从小柴胡汤化裁而来,由小柴胡汤减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花粉而成。其实临床上治疗乳腺恶性肿瘤,我经常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桂枝,牡蛎,天花粉,川浙贝母,感觉效果更快更好。因为癌症病人或多或少都有虚的方面,又有痰结的方面,所以有时候保留了人参和半夏的方剂治疗起来更迅速,但这个方子因为用了川贝,人参等贵重药品,长期服用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换药物。这里讲一下为什么要川贝和浙贝同用?因为浙贝母苦寒,其清热开郁、散结之力较强,常用来治疗痰火凝结的瘰疬、瘿瘤、乳痈、皮肤臃肿等,川贝母甘寒略带苦味,虽然清热散结之力不及浙贝母,但临床用来治疗体虚痰结者效果反胜于浙贝母,而肿瘤病人多属于体虚患者,所以同用效果更好。当然以上两种分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有那么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激素受体阳性的也有不少柴胡剂指征,激素受体阴性的也有阳和汤指征。临床还需要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实中西医有相通之处,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同,发源地文化差异巨大,但研究的都是人体,所以不同中一定含有相通之处,中医本身就有体质辨证体系,这种不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的乳腺癌患者,可能体现的就是罹患乳腺癌的不同体质,虽然角度比较新颖,但仍然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一部分原则,最关键的是临床上符合率非常高,大家可以观察验证。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ry/8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