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图片 http://m.39.net/pf/a_7231539.html}
路志正
国/医/大/师
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
处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
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
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
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
路志正教授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路老内科常用祛湿辨治金方十二法,77年的从医总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1、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2、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3、湿困脾土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4、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5、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6、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
加减: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陈皮10克。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姜6克。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
7、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
8、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克,草果6克。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9、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
10、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11、湿邪蕴阻,脾肾阳虚湿蕴胃腑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
加减: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
12、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则: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白带方: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
加减: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姜6克,乌药10克。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
加减: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
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西医难治,中医调理有优势,路老祛湿12大金方,更是中医权威医家名方,赶紧收藏吧,从此没有去不掉的湿气。
延伸阅读
脾胃湿热百病生,中医祛湿这几招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体型较胖的人,说“喝口凉水都长肉”,天天运动健身,吃的也很克制,可还是一个大胖子,这是怎么回事?
本文专家赵进喜
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湿热入脾胃让你变成个胖子肥人多湿,江浙一带尤其多湿热。当湿热进入脾胃,就会引发很多麻烦。
脾胃属后天之本,主运化,它是运化水湿的。脾气强健,就能把水谷精微等有营养的成分,输布到全身,那些糟粕之物就正常排出来,所以人体就是个平衡的状态,健康的状态。
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的话,它就不能运化水湿了,有一些水湿就存在体内了,存在体内以后,就会出现虚胖,饭量也不大,但是就胖。
如果年龄大了以后,它就可能造成脂肪堆积,血脂就高了,就异常了。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话,咱们经常讲的苹果型的腹型肥胖,这个是对多种代谢病尤其是糖尿病危害最大的。腹型肥胖的人,就特别容易发生糖尿病,糖尿病以后又容易出现好多并发症!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脾胃里有没有湿热呢?
好多病人来看病的都跟我说,解大便总是黏马桶,这是最典型的湿热。因为有湿热经常就爱有皮肤瘙痒,皮肤有湿疹。尤其下半身的腰腿酸困,也有的有外阴瘙痒,还有的有脚气,这些是湿热下注的表现,小便一般是黄赤的。要是女性也有外阴炎,外阴瘙痒,或者是白带多了有味儿,这些也经常是湿热的表现。你要一看舌苔,如果要是湿热厉害的,那就又腻又黄。如果略微不厉害的那就有点腻,略微有点黄,要如果再轻的,就叫薄腻苔。脾胃有湿热做三个小动作1、摩腹先把这两个手叠在肚脐这个位置,顺时针摩三十六,再逆时针摩三十六。顺时针要越来越大,一圈比一圈大,然后逆时针,要一圈比一圈小,最后还要捂到这个肚脐上。
顺时针主要是泻法,用来去湿热。逆时针是补法,可以起到健脾胃的效果。
2、提肛把拇指放到中指根,攥起来,这个叫握固。然后用劲儿收缩肛门就行了。
你别看这个小小的动作,不但能健脾,还能补肾。这是咱们老祖宗,最长寿的那个老人叫彭祖养生健康的方法,几千年前就发明出来了,现在外国人也把咱这个学走了,为啥啊?
有许多疾病,像糖尿病以后,神经源膀胱经常有尿不尽,残余尿,滴滴嗒嗒,甚至严重的尿失禁。
像糖尿病病人,也经常有拉肚子的,一天拉几十次,也有合并便秘,大便不通的。
还有像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女性的阴道脱垂,子宫脱垂。
女的还经常有一种病叫膀胱过度活动症,就是经常想尿,尿不尽、尿急、尿失禁,有的人一听水管的水声就想尿,有的一咳嗽就尿出来了。
这些情况都可以练握固和提肛。
3、点压足三里足三里有强壮的作用,就是有病治病,无病防身。有一句话叫“肚腹三里求”,肚子有毛病,腹部有毛病,都可以按揉或者艾灸足三里。
如果家里有老年人,可以给他们买根擀面杖,每天随时随地轻轻敲打足三里下,效果很好。
艾灸脾胃的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如果有腹胀、大便异常者加灸天枢穴。后背的脾俞、胃俞自己不好灸,可以采用竹制艾灸盒施灸;中脘、足三里最好采用隔姜灸,效果最好!每天一次,每次每穴7壮。
脾胃有湿热推荐2款中成药什么好方子,对改善脾胃湿热有帮助呢?推荐1: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两次,温开水送服。这个方是宋朝的时候官方修的方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的方子。这个方子都是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品,山药、扁豆、桔梗、甘草、茯苓、白术这些东西组成的。
所以它适合长吃,健脾养胃的效果特别好。以前曾经有过一个云南小孩儿,十四岁了,经常拉肚子,怎么治都治不好,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先进的通信设备,他给我写信问怎么办?
我当时说你脾胃虚弱可以吃启脾丸,启脾丸要找不见,你可以吃参苓白术丸。结果他坚持吃参苓白术丸,吃了三个月,十四年的腹泻就治好了。
所以非常适合养生的一个方,对糖尿病本身也是非常合适的。
推荐2:二妙丸,每次6g,每日两次,温开水送服。二妙丸是苍术、黄柏两味药组成的。黄柏实际上含有的成分跟黄连的成分类似,它是清利湿热的,苍术是健脾祛湿的。
我刚当大夫的时候,遇见一个小孩儿,是个大学生,得了绣球风,就是阴囊湿疹、瘙痒、掉皮,治了四五年都治不好。后来就给他用的这个叫二妙丸这个药,当然不是成药,那时候就开了二妙散,苍术十克、黄柏十克,总共才四毛八分钱六副。吃第三副时候,他全部就好了,后来又坚持吃了六副,总共花了还没有十块钱,四年多的病就完全好了。这个湿热怎么产生的?是因为脾虚以后才生湿,湿化热,才有湿热,湿热下注才出现阴囊瘙痒。这个时候,应该健脾祛湿清热才能治好这个湿热。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只要是湿热型的都可以用这个二妙丸,价格也非常便宜。脾胃有湿热的朋友,还需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可以多吃些莲子(去心)、芡实、薏仁,效果也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