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补黑色素 http://m.39.net/pf/a_4654662.html年3月5日星期日晴抗癌不怕方法多内科基础不可缺又逢月初周末,跟随父亲南郊应诊,今天就诊患者76人次。改一改记录病症方药的习惯,仅统计了所诊疾病和就诊次数,在此罗列,算是一叶知秋吧。其中初诊8人,复诊68人,复诊率如此之高,却不多见,已经显示了父亲的真实水平。复诊次数最多的是牟姓宫颈癌患者,年4月至今已就诊36次,坚持每月来诊一次,风雨无阻,如今精神气色俱佳,一点不像患病之人。其中癌症患者37人,最多的是肺癌有6人,食道癌3人,胰腺癌3人,结肠癌、子宫内膜癌、乳癌、胃癌、胆管癌、肾癌、膀胱癌各3人,前列腺癌、宫颈癌2人,内科杂病39人。基本上是平分秋色。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父亲抗癌优势的大内科功力。这也应了父亲常说的话,没有深厚的内科功底,只一味抗癌是行不通的。对许多疑难杂症得心应手,或许是父亲赢得癌症患者信任,或者说是许多癌症患者长期带瘤生存的奥秘吧。在我例行先问诊写病历的时候,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引起了我的为难。他眉头紧锁,一脸不悦,拒绝回答任何病情相关问题,导致我的问诊无法进行。父亲注意到此时尴尬的一幕,亲自拿了病历,一边问病史一边写病历。病人这才慢慢道来,4年因胆囊结石行手术治疗,术后回单位上班,发现有人占了自己的岗位,从此气郁胸中,郁不得志,后出现胁痛,未重视,2月前才查出胆管癌,且无法手术。家属满面愁容,诉说此人平日脾气暴躁异常,为家庭琐事时有争吵。听到这,父亲讲了“曲突徙薪”的成语,寓意要有先见之明,做到防患于未然。患者诉口苦,耳鸣,乏力,望诊:面色如常,舌淡红,苔薄;触诊:脉弦。辨病辨证相结合,父亲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18g,黄芩12g姜半夏18g,红参12g,金钱草30g,郁金15g,料姜石30g,平盖灵芝6g,鸡内金15g,马齿苋30g,生牡蛎30g,姜黄12g,蒺藜30g,鳖甲30g,甘草10g,桂枝6g,干姜6g,夏枯草30g,龙胆草10g,20剂。同时鼓励他降低期望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升降得失,保持愉快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肝胆疾病小柴胡汤谁都能想到,可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却鲜有人用。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桂枝、甘草、干姜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牡蛎咸以软坚消胸胁之满。虽无寒像,但热像并不显著,在清肝胆热的同时以桂枝干姜散寒,这是父亲“寒热胶结致癌论”的体现。不是要等到寒像出现才用散寒药,而是要站在辨病的高度,认识到寒热胶结的基本矛盾,从一开始就寒热并用。只是寒药热药的比例就是不传之秘了。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腹水、肝性脑病、癌变等并发症。西医抗病毒药物固然疗效可靠,但保肝、缩脾、降门脉压、防癌变就得靠中医中药了。早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在父亲这里寻求中医治疗的为数不少,疗效显著。家住南郊的杨姓患者,年5月第一次在父亲处就诊,一直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扶正化瘀胶囊”,仍有腹痛、腹胀、月经量少等问题难以解决。望诊:面色萎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触诊:脉弦。父亲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升降散加味: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2g,干姜10g,桂枝12g,炙甘草10g鳖甲30g,生牡蛎30g,丹参30g桃仁12g,白术10g,茯苓10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0g,大黄3g,黄芪30g,枳实12g,土茯苓30g,白芍20g。服药30剂腹胀消失,3月后门静脉由1.6cm降至1.2cm,病毒定量。此后患者坚持每月来诊,一直口服中药治疗,诸症消失。今年2月3日再次复查时B超提示门静脉1.0cm,乙肝病毒DNA(-)。本次是第11次就诊,仅诉目胀,在前方基础上加菊花12g,继服12剂。这实际上就是父亲对与肝癌的治未病,也是治疗肝癌疗效较好的基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