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进击的中医

文/赵家鹏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汉封城的第二天。仝小林在这一天抵达武汉。他是中科院院士,中央保健医生,也是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他此行的目的是参与肺炎防治。直奔病房。在这里,被感染的患者,伸出舌头,舌苔白厚腐腻,咳嗽、腹泻、发热,但热度不高。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乏力与恶心。种种症状让仝小林思索,问题出在哪里?这一天,武汉下起了小雨,气温没有超过7摄氏度,还刮起了阵风,空气中除了漂浮的病毒颗粒,剩下的就是阴冷与潮湿。天气给仝小林提了醒。他想到了过往中医医典的记载,《黄帝内经》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明代的吴又可也说过,戾气嗜寒湿。此次新冠肺炎,应也是嗜寒湿之疫毒而发病,在武汉寒湿环境下容易集中暴发。基于此,这位中医专家,将此病命名为了「寒湿疫」。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给「新冠病毒」命名?仝小林说,如果你告诉中医这个病是「新冠」,那中医不知道怎么治,没有概念。但你如果说他是肺毒疫,中医就明白了,老百姓也听得懂。驱寒祛湿,老百姓有很多方法,例如艾灸、拔罐这些,所以把新冠肺炎命名为寒湿疫很有必要。名正而后言顺,仝小林心里有了谱。他按照寒湿疫的逻辑,定下了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宣肺化湿。不久后,仝小林牵头制定了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中医诊疗方案。他此前定下的「宣肺化湿」原则,就此变成了国家中医诊疗方案的主线。接下来,他与湖北省专家讨论后,确定了「宣肺化湿」的第一个通治方,这个方子也被称为「武汉抗疫方」。这个一号方后,国家卫建委、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推荐了清肺排毒汤和化湿败毒方。三个方子都遵循了仝小林确定的原则。武昌区被选作了「武汉抗疫方」的「试验田」。为了药品供应,武昌区政府紧急联系了当地及江苏两家药企,生产汤剂和免煎颗粒。2月3日起,「武汉抗疫方」开始在武昌全区大面积免费发放。截止三月初,「武汉抗疫方」合计发药70.2万余服,其中代煎汤剂30多万袋,颗粒剂约80万袋。5万多人领到了药品,每人都获得了14天的药量。大规模服药,难免会有不良反应。为此,仝小林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延保团队合作,开发了一款手机App。这是一个远程诊疗平台,几百名中医,远程一对一指导病人服药。截至3月1日,通过这平台的扫码患者,数量累计人。在中医史上,这大概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群体诊疗。仝小林将这一模式称为「武昌模式」。他对外自豪地说,中医通治方+政府搭台+互联网,「武昌模式」非常值得总结。那么,「武昌模式」下,通治方的疗效如何?数日前,《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将这一问题,抛给了仝小林。仝小林回答:「由于是在社区、医院发放通治方的药,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现在已有进一步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武昌区提供多人的确诊和疑似患者名单,我们将进行随访,对人群进行客观划分,当作队列来研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非常大;二是我们几位教授准备从症状、结局等角度,对1万多扫码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描述。」与仝小林的谨慎相比,人们对中医的热情,正在被点燃。一个信号是,有关「中医治新冠」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比如,一周前,一则新闻的标题,就令人瞠目结舌:《医院97%的患者服用中药汤剂!累计治愈患者人》。中医究竟是怎么治疗新冠肺炎的呢?

医生商斌仪的临床记录,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他来自上海中医院,此医院的救治工作。在那里,他记录了两个病例:

病例一:陈先生

本次出院的2床陈先生,入院时除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外,还合并有酒精性肝病(肝功能异常)、2型糖尿病(入院空腹血糖20mmol/L)、高脂血症等。此外,细心的吕婵医生通过数日查房体检数据还发现患者血压异常,存在高血压病。因此治疗上不能只针对肺炎一个病,尹成伟主任给他制定了个体化的降糖、降压、降脂方案,我负责辨证论治开中药协助「三降」以及保肝治疗,患者各项指标很快得到控制。

病例二:老周

另一位是3床老周,务农,家里有2个残疾孩子,此次又得了新冠肺炎,心理压力非常大,所以他刚到病区时情绪比较急躁……耐心沟通后他才道出实情。原来虽然嘴上说没什么不舒服,其实已经三天没大便了(用了开塞露无效),小便也只能点滴而出,人很焦虑又恐惧,那个时候就崩溃了……按照不得前后先治标的原则,赶紧给他开了中药,用麻仁丸合五苓散加减,一剂后患者大便量多通畅,小便亦行,身体霍然,情绪趋稳。

按照商医生的记录,中药主要用于并发症和肠道诊疗。这个说法,也获得了广东医疗队成员赵锋利的佐证。赵锋利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及了新冠肺炎治疗中,中药起到的几个作用:

处理并发症,用于退烧

有一位女患者,反复高烧,一度在ICU中上了呼吸机,转到重症病区后,因为身体虚弱,又出现了连续6晚高烧的情况,而且由于激素的使用,从而得了激素性的糖尿病,状况很糟糕。

而在尝试使用个性化的中药处方治疗后,第一天发烧的持续时间就缩短,第二天明显退烧,第三天就已经基本正常,后来就被转到了普通病房。

止咳

另有一位有着慢性支气管炎基础病的70岁老者,在重症病区住院治疗达一个多月,虽然体温有所控制,用药量也在减少,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剧烈的咳嗽,而且是让人坐卧不安、掏心掏肺的咳嗽。

通过中药进行治疗,吃了第一剂后就感觉明显减轻,第二剂后身体感觉好了不少,第三剂后,咳嗽好了四成以上,已经可以躺平睡觉。

调理胃肠道

有些重症病在住院之后,可能会发生一个食欲不振、便秘的情况,还有些病人由于使用了呼吸机,由于插管对于人体的刺激很大,所以需要使用镇静剂。对于这些病人,往往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的衰退,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病人,中医不像传统西医使用开塞露等做法,而是用鼻饲中药方剂,让病人出现较为缓和的腹泻,降低腹压。解决了胃肠道的问题,然后再重新输入营养液,改善病人整体的状况,使其营养、免疫机能得到好转。

恢复期提高免疫力

在临床还出现了一个病例,病人本人的肺炎情况已经大为好转,将从重症病区逐渐过渡到普通病区,但是却出现了重度疲乏的情况,全身疼痛,吃不下饭走不了路,一下床就腿软无法站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医就认为他是一个严重的气虚。当时我就给它辨证,就是补中益气,大剂量地用黄芪,大概也是吃过3剂之后,他就告诉我三句话,第一句说我有力气了,第二说我想吃饭,第三,我觉得我心情很好。」

从目前的案例看,中西医结合防疫中,中医在辅助诊疗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医传统文化,还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在江夏医院,这家武汉唯一一家中医医院中,医生会带领恢复期的患者,进行了八段锦、太极拳的练习。这不是个例,在各地,医院都普及了此类健身活动。一些新闻将此归类到中医抗疫的案例中。但在江夏医院,与八段锦、太极拳同时开展的活动,还有天津相声。不能抹杀中医在疫情防治中的功劳和成效。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了解到,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则临床案例证明,中药可直接作用于新冠病毒防治。仝小林的压力甚大。作为此次防治疫情的中医负责人,他同时还肩负着「振兴中医」的使命。他始终对外表示,针对疫情,中医是有疗效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医在数百次的疫情中都是中流砥柱」,「我们应该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而中医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仝小林的决心,事实上给中医制药行业打了一阵强心剂。目前,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已试行到第七版。其中,中医诊疗方案更新至第四版。在版本的改动中,一些中药被陆续加入了方案中。1月27日,仝小林抵达武汉三天后,天士力医药集团的藿香正气滴丸和穿心莲内酯滴丸,就入选了此前第四版试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天士力是一家主营现代中药、化学药的制药公司。其感冒发烧类品种,除藿香正气滴丸和穿心莲内酯滴丸都是该公司的感冒发烧类中药产品,此外,该公司在此领域,还生产柴胡滴丸和板蓝根泡腾片。消息传出后,天士力对外表示,「本次疫情导致民众防护意识提升和治疗用药需求的增加,公司会根据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加班加点以满足终端需求。」半个月后,天士力控股集团就与国家开发银行举行了一场「共抗疫情全面融资」合作会谈。值得一提的是,天士力是仝小林曾经的商业伙伴。仝小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方面的专家,此前,他研制过多款中药产品。其中,一款名为「糖敏灵丸」的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即是他负责开发,并转让给天士力的。在年的一则市场研报中,天士力认为,「糖敏灵丸」存在巨大市场机会。仝小林说,对中医而言,这次疫情是一场大考。它可以让人们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他建议,在医学院本科阶段就规定中医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从学医之始就打好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甚至,中医应从娃娃抓起。在武汉的日子里,仝小林就是就是这么做的。在一线,几位中医的变现突出,令仝小林颇为赞赏。于是,他将这些人收作了徒弟。仝小林的做法,获得了更多的效仿。3月11日,江夏医院举行了一场拜师仪式。医院的「台柱」,与11名中青年医生,结成了师徒。疫情之下,中医实现了进击。-THEEND-年,一群科学家相约在月圆之夜聚会,讨论当时最前沿的科技问题。“月光社”因此得名,工业革命也由此开启。AIPharos延续月光社精神,期待在当下连通科技、商业与人文的交叉地带。我们将致力于输出优质内容,沟通全球泛前沿科技领域的高端交流,打造拥有国际视野的今日科技媒体平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pz/5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