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中药名。别名山鞠穷、芎?、香果,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肝血瘀阻之胸胁刺痛、瘀血阻滞之跌仆损伤、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恶露不行、多种头痛和风湿痹痛等。
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主要用于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肝血瘀阻之胸胁刺痛、瘀血阻滞之跌仆损伤、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恶露不行、多种头痛和风湿痹痛等。
2.西医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脉瘀阻证者,肝炎属于气滞血瘀证者,急慢性扭挫伤、痛经、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瘀血阻滞证者。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1.川芎辛温升散,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慎用。
2.其温燥之性,有耗血伤阴之弊,阴虚火旺,舌红口干者不宜应用。
3.妇女月经过多及无瘀之出血疾病不宜应用。
4.孕妇忌用。
5.静脉给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递增用量,否则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1.治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常与丹参、桂枝、檀香等同用;治肝郁气滞之胁痛,常配柴胡、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治肝血瘀阻,积聚痞块、胸胁刺痛,多与桃仁、红花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乳香、没药、三七等药用。
2.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赤芍、桃仁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若属寒凝血瘀者,可配桂心、当归等,如温经汤(《妇人良方》);若治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可配当归、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治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或错后,可配益母草、当归等,如益母胜金丹(《医学心悟》)。
3.治风寒头痛,配羌活、细辛、白芷,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治风热头痛,可配菊花、石膏、僵蚕,如川芎散(《卫生保健》);若治风湿头痛,可配羌活、独活、防风,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血虚头痛,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可配当归、白芍,如加味四物汤(《金匮翼》);若治血瘀头痛,可配赤芍、麝香,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1.川芎配乌药:川芎辛温香窜,能升能降,上行巅顶,下达血海,为血中之气药,功善活血;乌药辛开温通,上走脾肺,下通肝肾,有行气散寒止痛之功,功偏行气。两药伍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2.川芎配当归:川芎辛温而燥,偏于活血行气;当归甘补辛散,质润而腻,偏于养血和血。两药伍用,活血、养血、行气三功并举,且润燥相济,使祛瘀而不耗伤气血,养血而不致血壅气滞,共奏活血祛瘀、养血和血之效。适用于血虚、血瘀之头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风湿痹痛等。
3.川芎配白芍:川芎辛温香窜,活血行气,偏于升散;白芍微苦略酸,养血敛阴,偏于收敛。两药伍用,活血、养血兼顾,疏肝、柔肝并举,使活血祛瘀而不伤正气,疏肝开郁而不损肝阴。适用于肝血或肝阴不足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肝郁血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药膳食疗:黄芪川芎粥
功效:益气安胎、活血止痛。适用于气虚胎动、腹痛下血症。
原材料:黄芪30克,川芎5克,砂仁5克,桑寄生10克,粳米10克。
做法:将黄芪、川芎、砂仁、桑寄生水煎取汁,再将粳米洗净,与药汁放入砂锅,同煮为粥至黏稠。
用法:每天分3次,温热食。
(文中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