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医院业务院长教授石志超
四肢厥冷话热厥
——四肢厥冷,似寒非寒;阳郁厥逆,热深厥深
临床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人,屡治不效。时值秋深气凉,许多人尤其是中青年女性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凉,手足不温的症状开始加重,更有甚者有四肢厥冷的临床表现。从常理上讲,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症就是寒大,治疗时遵照“寒者热之“的原则,选用温热祛寒、壮阳补气的中药治疗即可。大多数病人也认为此厥冷为寒邪伤人,自行服用温热祛寒的姜汤、麻辣类食物,结果非但没有改善其上述症状,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胸胁满闷,坐卧不宁,情绪急躁,目赤流泪等上火症状。让很多患者费解,难道这是陈寒痼冷,难以清除。还是如电视养生类节目经常所说的,真的阳虚、气虚了,得慢慢进补才行。
关于四肢厥冷之症,年前的汉代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就早有描述,如“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简单理解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实际就是内脏之气与四肢之气不相顺接,导致人身的阳气不能顺利达到四肢末梢,既而出现的手足厥冷的病症。临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情况:①一类是人体真正的阳气虚衰,寒邪內生,出现的一系列如四肢厥冷、恶寒畏风、神疲蜷卧、少气懒言等生理机能衰退的症状;中医临床诊断为寒厥;治疗当用补法、温法;方药用四逆汤加减。②另一类是人体的阴阳逆乱,内脏之气与四肢之气不相顺接,日久气机郁滞化热,热邪郁闭于内,阳气不达四末,出现的一系列如四肢厥冷,或脘腹疼痛,或口干心烦,或泄利下重等生理机能紊乱的症状;中医临床诊断为热厥(或称阳厥);治疗当用调和疏通之法;方药用四逆散加减(方药歌诀: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需,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临床论治之时,如为阳衰真寒之证,当以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四逆汤类方剂治之;中药治疗多用干姜、附子,肉桂、川椒、胡椒、人参、黄芪等温热补益之品,可收良效。但是也有许多这样手足厥冷的病人,经过系统、长期、大剂量温热药的治疗,厥冷病症不见好转,,反而日见加重,或兼脘腹疼痛,口干心烦等症。则大多数可能都是热邪郁闭于内的“热厥”误治所致。越用热药祛寒,内热郁闭越甚,阴阳之气越加不相顺接畅通,手足越觉厥冷,此即“热深厥深”是也。这类病人越治越痛苦,医师越治越挠头的顽疾,详究其因,还是论治之时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被疾病的表浅假象蒙蔽,屡屡误治所致。
关于如何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早有记载:“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前者“寒极似热”,后者“热极似寒”。在这种疑似的现象下,医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不致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我于临床所治一些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人,真寒者十难见一,(可能是专家门诊的缘故,很多这类病人大多经过多方治疗或自行服用姜汤或温热补品,屡治不效,才来我处就医)。其实,如果真是寒症,治疗反而简单了,无非就是用热性药祛寒,即可应手取效。患厥逆者仔细想一想,自己本来身无大病,又在医生处吃了那么多的热性药,自己又吃了那么多姜汤类祛寒食物,怎么可能还是这么手足厥冷?必是治疗思路有误。
且当今社会,全国一盘,麻辣之风盛行,假若果真有寒,也早已为附子、茴香、干姜、胡椒、花椒及十三香之类香料温热祛寒的药物治好了,(这一类香料全都是功能温热散寒的大热性质的中药)。而这一类辛辣刺激性食物,性质大多非常温热燥烈,极易耗散人体气血,何况将其当做日常食饮之品,而时时服之,食之令人内生火热,火热上炎则易发病。《本草纲目》说这类食物“辛能散气”,味道辛辣,刺激性大,多吃可动火耗血。《本草经疏》言“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更何况现今嗜补之风盛行,多有无病嗜补之辈,人参、鹿茸、鹿鞭、淫羊藿、冬虫草等壮火食气之类,亦是常年服食不断。即使火毒缠身者,亦乐此不疲。凡此种种,明伤暗耗,郁火、虚火愈炽。目前国人体质早已是能量、热量有余,代谢不及,营养过剩,纯寒类疾病(能量不足)少之又少,代谢紊乱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皆为能量代谢障碍、阻滞,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亦可为反证。故动辄壮补、过补者,一者周身泛发火毒;一者必因物极必反,而发生越用热药,反而四肢或周身越冷的热厥怪病。
后世医家认为主治热厥,当以和法为其治疗大法。其代表方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本类方证多适用于郁症、脏躁、善太息等精神情绪类疾病,胃痞、嘈杂、呃逆等消化功能紊乱类疾病,以及胁胀、胁痛、乳癖、经行腹痛、肢厥等肝郁气血郁滞类疾病。而热厥这类疾病的病机正是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阳热郁闭于内,阳气不达四末所致。这种情况更是非常符合现代女性的病理特点,工作家庭压力大,情绪因素引起内分泌紊乱,气机郁滞,阳气不能伸展,究其本质乃为阻滞不通而非阳虚不达。阳气阻滞中焦可见胸膈满闷,久而影响中焦肝胆脾胃运转升降,可见胃痞,胆胀,化火可见失眠,多怒,疏泄失职也可影响月经来潮,月经衍期,甚至闭经。这些也非常符合现代医学所研究的脑肠轴理论—情绪引起胃肠植物神经紊乱;胆心综合症;及情绪引起内分泌紊乱,雌、孕激素紊乱致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诸多女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中医在治病疗疾,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其根本就是“辨证论治”,原则是“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作为医生必须了解现代人的体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站在正确的高度治病救人,防患于未然。实实虚虚之弊便是我们的警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