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居高不下的肝脏疾病,医圣仲景怎么治

悦读中医只做中医精品阅读

小编导读

肝病在我国发病率非常高,中国是肝病大国。中国很多方面在世界领先,但“肝病大国”这顶帽子我们不需要戴!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来看看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是如何讲解“仲景治肝四法”的!

小编插嘴:

今天是感恩节,感谢大家多年来不离不弃地陪伴!记得今晚给家人朋友发个祝福短信,晚上吃点好的!

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丰富的感情。感恩,生命如此不平凡,生命长河中确有宝石在熠熠生辉;感恩,生命如此丰富与多彩,万物生灵赐予的永不泯灭的生活激情。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拥有感恩的心,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拥有感恩的心,会更加珍惜友情,拥有感恩的心,会感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感恩节到了,请接受我真诚的说一句感谢,谢谢你们给我的关心与帮助,谢谢你们给我的爱和陪伴!愿你们健康快乐!下面进正文

中国以乙型肝炎为主,日本以丙肝为主。由于疫苗的广泛采用,下一辈都可以注射乙肝疫苗,应该说可以将肝病完全阻断和根除。而现行带病毒,或患病者怎么办?有人说,哪种病的广告越多,哪种病疗效就越差!大家知道现在肝病的广告多,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天天不停地宣传“包治愈”就是这种状况。确实肝病第一发病率高,第二没有什么特异的治疗方法,值得探讨。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恰恰是我们中医的优势病种!

中医要发展,西医行的,我们要赶上,尤其是急症,中医有很多方面同样在吸纳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但是有一些病种,确实中医有独到的疗效。

关于肝病的中医优势,历史悠久且不说,尤其在护肝,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肝纤维化,防癌变及改善症状等方面,具有整体调节、多靶效应,这是大家公认的。经方班讲的是仲景的理论与临床运用,从这个角度讲肝病的防治也是张仲景一大贡献。在这个小小的专题里,我分了几个内容:第一,张仲景治肝的特色;第二,临床方面的个人体会;第三,注意事项,谈谈自己临证心得,列举了几个案例。

关于仲景治肝的特色,概括为四个方面:1.外邪致病,首重湿热1

关于《伤寒论》论治黄疸,平常研究生考试,我们都出这个题“仲景退黄有几大法”?严格来说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蓄血发黄和火劫发黄。湿热发黄,又分湿热并重的茵陈蒿汤证,热重于湿的栀子柏皮汤证。湿热兼表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现在七版教材又把小柴胡汤证归入湿热发黄第四大证型。湿热发黄有四大法,张仲景方证辨证,一个方应该说就代表了一个法,这个法是有它独立的一个特质,所以有人提出,张仲景方代表了法。寒湿发黄,张仲景说“于寒湿之中求之”,没有出方药,后世进行了填补,但是也体现了一个大法。“寒湿之中求之”就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治以温阳散寒,利湿退黄。另有火劫发黄、蓄血发黄,加起来退黄有七大法。《金匮要略》提出黄疸有四: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谷疸和酒疸与湿热有关,女劳疸比较复杂,黑疸是黄疸发展的后期阶段,作为疾病的一个转归。无论怎样,我们看出来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蓄血发黄都强调了外邪的概念。所以说,仲景治疗黄疸的主导思想,强调了外邪致病,而且首重湿热,从他的组方比例看来,湿热为重。我们也谈到了《金匮要略》的黑疸、谷疸、酒疸也与湿热有关。仲景治黄的几个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不仅仅是中医知道用,西医院的传染科没有哪一位医生不知道中医有个茵陈蒿汤,而且还制成了茵栀黄注射液。医院中肝病实力最强的是中山三院,是广东省肝病的重点专科,我也去会过诊,那里的医生都会开中药,应该说没有我们开得地道,但这说明我们中医是受欢迎的。这是强调了外邪致黄,袪邪为主是仲景学说的一大特色。

2.枢机为本,重畅气机2

《伤寒论》重六经辨证,前面我们的专家教授都给了大家作了很好的启发。从《伤寒论》来讲,少阳的病位是胆与三焦。六经辨证,有同学说“六经辨证就是经络辨证”这是绝对错误的!六经辨证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包含了脏腑、经络、气化、正邪、气血阴阳以及疾病发展的阶段,还有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关键是“综合性”。所以六经辨证是所有中医辨证体系的基础。我们后来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都与六经辨证相关。所以实际上中医脏腑的概念是包含了,同样西医的病位概念也在包含之列,只是中医脏腑概念比西医更广泛。

我最近听一个老师说,他要讲讲脏腑。为什么要讲呢?其实中医的脏腑是有形的,中医有解剖的概念,很早以前就有了。所以我们说少阳病除了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也包含了胆、三焦之腑。关于厥阴病的病位,我们一般讲厥阴肝,也跟心包有关,在讲到它的生理、病理时候,同样包含了西医学肝胆系统的疾病,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们治肝病,比较多用的是少阳病方,柴胡剂最多,厥阴病乌梅丸证也是较多见的。从证候的描述来看,张仲景所讲的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还有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胸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这些症状与我们所观察到的肝胆病变消化道的症状是相吻合的,还有肝区的局部表现“胸胁苦满”,对相关的并发症也做了细微的探讨,如我们所讲的柴胡证系列。

厥阴病有寒热错杂证,厥阴寒证、厥阴热证,厥阴病的吐、利。对厥阴病的讨论是最多的,疑点也是最多的。有些老师说,怎么厥阴病出现“呕哕下利”?这就是中医讲的肝胆脾胃,生理与病理相关的理论:肝木克土,肝木乘土,土壅反侮肝木。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呕吐;肝木乘土,脾虚寒湿下注则下利,肝胆与脾胃紧密相连,所以在厥阴病篇才有这么多相关病证。

少阳从部位言为表里之枢。少阳的位置究竟放在哪里?同学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按照《伤寒论》的理解是先表证、半表半里证、再到里证,怎么先太阳,后阳明,再到少阳?已经到了里证,然后退到了半表半里?讲不清楚了。结合临床实际,张仲景这种提法是有道理的,少阳不但是表里之枢,也是阴阳之枢,因为少阳这个门槛没把好,病证将由阳转阴,由实转虚,而为太阴病、或少阴病、厥阴病。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这与肝的疏泄,胆的升发有关。少阳病的病证较多,柴胡证的方证特别多,厥阴病有寒热错杂、单纯的寒证、单纯的热证,这些都是结合临床提出来的。肝胆病,病位在少阳和厥阴,这里也突出了一个概念:肝胆之病,首重调畅气机。厥阴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为什么不相顺接?由于邪气的阻隔,气机阻滞或能量不够,阳气不能布散故出现四肢厥冷。

3.瘀血阻络,活血退黄3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临床上常见到一些论文,论“蓄血发黄”病机,常提到张仲景湿热发黄的原文“瘀热在里”,这个“瘀”,不是瘀血的“瘀”。在太阳蓄血证,讲到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可以治疗发黄,这个才是真正的反映了“蓄血发黄”,活血退黄的证据。反过来《伤寒论》原文讲的“瘀”是“郁滞”的意思。张仲景活血退黄思路在临床上指导意义很大。现行肝病活血化瘀疗法,其实不是我们后人新创。我参加过国家“八五”肝病攻关项目,医院的汪承柏教授牵头。汪教授重用活血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取得了突破,慢性重症肝炎日本死亡率是90%以上,在我国却降到了40%。五十个百分点,得益于早用、重用活血化瘀。汪教授讲课时,一定要提到张仲景“蓄血发黄”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我觉得这是非常实在的。

大家都知道,慢性肝炎有肝掌、蜘蛛痣、白睛红丝赤缕、舌下络脉瘀滞、肝脾肿大等,这些都是血瘀的表征。我们常强调急性肝炎是湿热为患,急性肝炎要不要活血呢?我们在临床上做了对照研究:一组清热解毒为主,一组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结果证明,加活血化瘀组的疗效更好,不但疗程短,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高,而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理论不得了,对于临床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医肝病大家关幼波教授提出“治黄必治血,血活黄自退”,尤其是慢性肝炎、重症肝炎特别强调活血化瘀。总之,活血化瘀法是贯穿于病毒性肝炎全程的治疗大法。这个观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同行认同。

4.杂病杂治,治肝实脾4

《金匮要略》有句至理名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肝病易传脾,治脾能实肝,实践证明,疏肝理脾法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也取得很好的疗效。我们不要以为“病毒性肝炎”只是“毒”,其实扶助正气非常重要。有些肝病患者,过服寒凉而致脾胃损伤,脾胃一虚,病证从阳证转为阴证,可能对他的愈后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见肝实脾”理论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好·书·推·荐

《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伤寒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开设的唯一经典课程,也是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必选。本书作者李赛美教授自年担任博士班《伤寒论》课程主讲已16个年头。由于伤寒团队教学任务重,加之病区医疗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讲包干制,博士班课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担纲。关于博士班30学时课程设计,原来多是专题讲座+探讨自学,后来《伤寒论》渐受博士生重视,选此课程人数越来越多。学缘背景各不相同,部分还未曾接触,或未系统学习过,听课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在已学和未学者之间平衡,又不失《伤寒论》系统性、完整性,后改为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专题讲座,大受欢迎。本书稿即是由团队拍摄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过程,并根据视频翻录整理而成。共十次课组成十讲。

扫描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gj/4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