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叶橘泉先生是国内方证辨证的大家。文中,叶老介绍了他临床应用腹诊的心得,并且通过三则医案来加以阐述说明,读之便可知临床上腹诊的价值。(编辑/居业)
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
作者/叶橘泉
中医“腹诊”与“脉诊”一样,都属于四诊之一的“切诊”。脉诊就是“按脉”,腹诊就是“按腹”的诊法。《内经》《难经》等记述了一些腹诊外,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于腹诊有具体的论述,四川宝顶石窟尚有雕刻的“仲景诊腹图”。不知何故,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其为旧礼教束缚所致,概可想见。
腹诊的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体征的虚实,诊查瘀血、痰饮、水气等病症。《伤寒论》载有“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痞坚”“腹满”“腹部动悸”“小腹急结”“少腹不仁”“奔豚上冲”等“腹症”,这些腹部的证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足以说明腹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要想取得完整的诊断,须结合脉诊、舌诊。腹诊虽然比较重要,却不能完全取代脉诊。急性热性疾患,以脉证为主;慢性无热性疾患,腹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要取得完善的诊断,四诊缺一不可。
腹诊的方法: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先按表面,以候腹壁之松紧;次略重,以候胸胁之有无苦满,腹肌之有无拘挛、紧张、或擦过性疼痛;最后重压,以候肋骨弓下及腹底(深部)有无抵抗、压痛、硬结肿块等。医师的手在诊前要先温之,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
兹就笔者临诊时应用腹诊的经验,撮录数则,以见腹诊对于我们临床有确切的帮助。
(一)脏躁
王姓女,二十一岁。形体肥胖,性情抑郁,屡次发病,某日突然一日全身痉挛,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数分钟后渐苏醒,不吐白沫,精神病专科诊断不是癫痫。
笔者诊之,脉沉细,面容苍白,微呈贫血状。据述发病前必失眠、悲伤欲哭,独处房中,怕见外人。
腹诊可觉“胸胁苦满”著明,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直肌拘挛紧张。此属“脏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后虽见效,发病次数减少,但仍然要发作。复诊时,腹部挛急动悸甚,而神情异常急迫紧张,乃加入“甘以缓急”之法,即以前方中加用甘麦大枣汤,服药七剂,效果明显。前后服药二十余剂,基本治愈。
(二)寒实结胸
周姓小男孩,三岁。患急性肺炎,高热悸搐,医院抢救,注射抗生素,并用冰帽,热退后出院,喑哑不言,不啼不哭,不咳不喘,不食不眠,给与饮料,略能咽下,如此已数日。
诊时,面色苍白,脉沉细而滑,舌苔薄白,鼻根露青脉(静脉血管),神志清醒,眼珠转动,偶有太息呻吟,欲吐不吐之状。按之心下痞硬,上腹肌紧张,稍加压,即呈蹙眉欲哭样,腹直肌挛急如筋,手指、足趾尖凉冷,此属“寒实结胸”!《伤寒论》太阳病篇云:“病在阳,宜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因与桔梗白散六分,先以一分末汤调、少少灌之,不知,稍增量,以得吐或下为度。药后,先吐黏痰,继即泻下,旋即高声哭叫,而疲惫欲眠,次日该儿恢复正常生活。
(三)热实结胸
徐姓女,四十一岁。有慢性胃炎史。时值夏季,不慎口腹,复感外邪,热多寒少,类似疟疾,旋即但热不寒,烦闷呕吐。诊时,自言胸闷欲死,烦乱叫喊,大便已五六日未下,因其怀孕三月,医师投鼠忌器,不敢用药。
诊脉沉弦而实,舌苔白厚而腻,罩黄苔湿润,口渴不欲饮,发热不高,自谓腹痛,按之,痛在胃脘,胸胁间胀满,膈内剧痛,短气躁烦,上腹部硬满而痛,此属“热实结胸”。经文有“有故无殒”之训,径与大陷胸汤合当归芍药散。
制甘遂末1克(分冲),生大黄10克(后下),风化硝12克(分冲),当归、白芍、泽泻各6克,白术、茯苓各8克,川芎5克。
服后呕吐痰涎,大便畅下,痛苦顿释。继以小陷胸汤加味调治,逐渐而愈。(《浙江中医杂志》年第17卷第10期页)
I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编辑/居业。校对/唐乐,闫奇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tg
linglan.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