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证的征候,只要见到一个主证的,就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不需要所有的征候都具备。凡是柴胡汤证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可以仍给予柴胡汤进行治疗。服药后,正气借助药力与邪相争,一定会出现畏寒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的的战汗现象。
关于本条中的“但见一证便是”中的“一证”,注家们众说纷纭。
刘渡舟与郝万山认为:临床上不可能少阳证一个个都出现,不必等诸证齐备,只须找出一两个或者一部分能反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之病机的症状。
陈亦人认为:从临床来看,往来寒热与胸胁苦满虽然是少阳病比较多见的证候,却不是一定必见的证候,因为没有这两个证候,同样可确诊为少阳病。虽有典型的往来寒热,或胸胁苦满,若不伴有口苦咽干目眩,就不一定是少阳病。
金代大医成无己认为当是“或然诸证”。他说: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苏沈良方》认为:小柴胡汤共有五证最为恰当,服之必愈。一者身热,心中逆,或呕吐者可服;二者寒热往来者可服;三者潮热者可服;四者心烦胁下满或渴或不渴皆可服;五者伤寒己差后,更发热者。
民国医家陆渊雷云: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时时呕逆,口苦目眩,脉弦细,舌苔薄白,向边渐淡者,小柴胡之证也。具此证者,无论有热无热,寒热往来与否,亦无论何种病,服小柴胡汤,无不效者。
《伤寒论译释》认为“此条说但见一证便是,应当是在往来寒热证候的基础上,再见到其他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有证之一的,便可确定为柴胡汤证。
释仲景意,需用仲景文。本条的重点是“柴胡证”,至于什么是仲景所说的柴胡证,当参见《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后人根据《伤寒论》96条总结出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和七个兼证。四大主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语饮食;心烦喜呕。七个兼证为:胸中烦而不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咳。很显然,四大主证中的任何一证,都是外邪侵入半表半里的证候,但是任何兼证之一都不能判断是外邪侵入半表半里,所以本条的“一证”,应该是指的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四大主证之一。
本条原本不难理解,只要忠于《伤寒论》96条分析,不应该产生这么多的歧义。造成后世注家意见纷纭的主要原因在于《伤寒论》条,即少阳病的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如果按照仲景给少阳病的定义,小柴胡汤证不属于少阳证,但是在整个《伤寒论少阳篇》中,仲景只给出了小柴胡汤一个治疗方剂。参见《伤寒论》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所以后世几乎把小柴胡汤证等同于少阳病。以下是现代人给出的比较典型的少阳病定义:
少阳病: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可见,现代人对少阳病的定义融合了《伤寒论》96条与条的主要内容,与仲景给出的少阳病定义并不相同。刘渡舟和郝万山的观点应该来自现代人对少阳病的定义,而陈亦人的观点应该来自于仲景对少阳病的定义。那么,这种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又应该按照哪个定义来认识少阳病呢?这些问题,还是留待我们结合以后的条文再详细讨论吧。
柴胡证没有里热成实,使用下法属于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很多变证。所幸患者正气较足,使用下法后柴胡证仍在,还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但是由于误下一定会损伤人体正气,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后会发生战汗做解的情况。战汗做解可参见伤寒论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战汗做解的机理是人体调动全身正气抗邪,正邪相持、交争剧烈时人体会产生战栗,正气占据优势时人体会发热汗出,祛邪达表,病可随汗而解。94条讲的是人体染病后自愈的这种特殊情况,本条讲述的是服药后治愈疾病的这种特殊情况。患者原本是小柴胡汤证,如果直接服用小柴胡汤,不会发生战汗即可治愈。如果患者经过了泻下法的误治,虽然没有产生变证,柴胡证仍在,但一定会损伤人体正气。小柴胡汤证本是正气不足,邪气侵入半表半里而产生的病症。虽然小柴胡汤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其扶正力量可以弥补小柴胡证本身的正气不足,但无法弥补误下损伤的正气。所以,误下后再服用小柴胡汤,人体需要调动全身的正气配合药力一起抗邪,这就是战汗产生的机理。
老许话伤寒,持续更新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