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一、出处

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方剂组成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二、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三、涉及的原条文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12.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3.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4.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5.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四、病机和主治

涉及小柴胡汤条文中第96条论述最为详细,应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或是正治。结合方剂组成看第97条应是揭示了小柴胡汤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病邪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正于徐灵胎曰:‘小柴胡汤的妙用在人参’,及指是也。所以根据条文主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伤寒少阳病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太阳病,脉浮细,而胸满胁痛者;

3】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4】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可而胸胁满者;

5】呕而发热者;

5】大病、久病而发热者。

6】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五、体会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具体表现就是宋代儿科的鼻祖钱乙提出的:“脏腑娇嫩表现为肺、脾、肾常虚心、肝常有余”。在《黄帝内经》里面首先提出来了他的体质特点就是”其肉脆,气虚血弱”,明代的万全,他对前人的这些理论进一步的总结继承和发扬,然后总结出小儿的“三不足两有余”这样的一个体质特点。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他的《温病条辨.解儿难》篇里面概括总结了小的体质特点:“稚阴稚阳”,用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小儿的这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这个特点。由于“肺脾肾常虚,内外之气不固”生理特点,所以他发病的时候容易正气不足,邪气留恋。邪气留恋,容易由太阳传入少阳,表现为少阳证,由于“气虚血弱”的体质,感邪之后容易直中少阳,所以少阳病特别多见。日常临诊中末学发现少阳证多见于平素脾胃虚弱的患儿。因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易得少阳病,所以说少阳病在儿科是非常常见。

六、临床应用

1】小柴胡汤加石膏、连翘

于原方中加生石膏、连翘,多用于小儿感冒、流感、肺炎其症见发热而见小柴胡汤证者。

2】小柴胡汤加桔梗、僵蚕

于原方中加桔梗、僵蚕,多用于小儿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而见小柴胡汤证者。

3】小柴胡汤加橘皮

于原方中加陈皮,多用于小儿伤食、呕逆、干咳而见小柴胡汤证者。

4】小柴胡汤加钩藤、僵蚕、蝉蜕

于原方中加钩藤、僵蚕、蝉蜕,多用于小儿感冒后惊哭夜啼、烦躁不安而见小柴胡汤证者。

5】小柴胡汤加白术、茯苓于原方加白术、茯苓多用于小儿腹泻、纳差、消化不良而见小柴胡汤证者。

小柴胡汤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不止见于以上加减,临床上应结合症状来用药,或加减或合方,方证对应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

小柴胡汤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不止见于以上加减,临床上应结合症状来用药,或加减或合方,方证对应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一起学中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cd/8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