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杂志

编辑推荐语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

[摘要]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认为伏暑起源于《黄帝内经》,《丹溪心法附余》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直至清代各医家才明确认识到,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伏暑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辨伏邪的性质需先辨明是暑热还是暑湿再分虚实,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分别对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伏暑加以论治,脏腑辨证则是根据邪气所伏脏腑之不同分别探讨相应治法。

中医对伏暑的认识起源于《黄帝内经》,直至明清才逐步发展完善。伏暑以伏气学说为理论基础,体虚邪伏为发病特点,表里同治为治疗原则。笔者通过发掘考证相关医籍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个方面加以整理,探讨如下。

1病名

“伏暑”一词从宋代一直沿用至今,流传甚广,历代医家对前贤理论的解读也有所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故不同医家对伏暑含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纵观各医家有关伏暑的著作,将“伏暑”在古代医书中的含义总结如下:一指病名,指发于深秋至冬月的伏气温病;二指病因病机,如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指出:“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三指节气,如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曰:“针灸诸病,从未有以时令拘也,而世俗专泥于伏暑之月”。本文所研究的伏暑是指其作为疾病名称而言。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的论述,是对暑邪可以内伏发病的最早记载。《内经》中所说:“逆夏气则伤心,内舍于营,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是也”,为《内经》所论“伏暑内发”及“伏暑晚发”的明文,只是没有明确提出伏暑之名。“伏暑”一词首次提出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黄连一味为丸”“水浸丹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等”,但其所论之伏暑是指病因而非病名。

明代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李梴《医学入门》曰:

“每于夏月后发者,为伏暑也”,又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明确提出了伏暑病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进一步总结论述“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曰伏暑”,则是对伏暑更为精简的解读。

伏暑学说的发展相对缓慢,直至清代各医家才对其因、证、脉、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此非伤寒暴感,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石寿棠《温病合编》曰:“不即病者,其邪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暑无所藏而后出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名曰伏暑”;吴鞠通《温病条辨》进一步明确为:“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林佩琴《类证治裁》:“秋发为伏暑,初由口鼻吸受,继而内结募原,至伏邪为新凉引动而发”,是对伏暑的详尽论述;曹炳章在《暑病证治要略》中:

“凡温热、瘟疫、温秽、瘴气一切不正之气,皆能从口鼻而入。不即发者,隐伏于膜原三焦,至深秋初冬而发,即名伏暑”,进一步深化了对伏暑病因的认识,是对伏暑更加全面的总结。

此外,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

“温热,伏气病也,通称伏邪……发于秋者,曰秋温,或曰秋时晚发,或曰伏暑。发于冬者,曰冬温,或曰伏暑、冬发”,是以季节时令别其病名。同时,伏暑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异名,如吴坤安《伤寒指掌》:“晚发者,夏受暑湿之邪,留伏于里,至秋新邪引动而发也”中的晚发即为伏暑;雷丰《时病论》:“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这里的秋时晚发即为伏暑。

综上所述,《内经》中已有暑邪伏而为病的记载,“伏暑”一词始见于宋代,但其为病因,明代伏暑病名首次正式确立,发展至清代伏暑学说日益完善,并出现异名。

2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基本都是以《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伏气学说为基础,遂将本病归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其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

伏邪说虽源于《内经》,但“伏邪”一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的《伤寒例》,指出:“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是对《内经》中伏邪致病认识的继承和发挥,但其以伏寒化温为主导思想,属狭义伏气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温病学家对伏邪学说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直至清代温病学派崛起,伏气学说逐渐突破单一的伏寒化温说,开始用来解释伏暑的特点。温病医家认为伏气是感受外邪藏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伏邪按其病变性质分类,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类。伏暑多属湿热性温病。而由于感邪性质和伏邪部位不同,伏暑发病又有两种类型,即暑湿郁伏气分,因时邪引动,发病证候表现为卫气同病,病势较轻;暑热郁伏营分,因时邪引动,发病证候表现为卫营同病,病势较重。

2.1伏邪

宋代史堪《史载之方》:“忽有人之脏腑根本实热,却因履天暑,冒大热,骤入凉处,顿饮凉水,寒气胜,畏其热气,阴阳相伏,阴气固而不散,阳气伏而不动,其病结为一块,伏在胸中,此病名为伏暑者也。”指出人当夏日,阳气外浮,对此《内经》中有“暑当于汗皆出,勿止”的论述,而其人却骤入凉处,将汗误止于内,故感暑邪而留伏于内,结于胸中,发为伏暑。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首立伏暑定义:“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曰伏暑。”明确指出暑邪是伏暑的病因。清代薛福《瘦吟医赘》:“伏气有二:伤寒伏气,即春温、夏热病也;伤暑伏气,即秋温、冬温也。”这里的“秋温”“冬温”,实指“伏暑秋发”“冬月伏暑”,与新感温病中感燥邪而发于秋季的秋燥和感风热而发于冬季的冬温,名同而义别,其病因为伤暑伏气。清代曹存心《曹仁伯医案论》曰:“伏暑晚发之病。暑邪者何?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无隙可避,感而受者。假使发于当时,其邪易达,其气未深耳。惟深伏三焦,直至秋晚而发,道远气深自内达外,焉得见轻。”提出暑热之邪,夹杂湿气,缠绵于内,病势较重。雷丰《时病论》曰:“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其认为所受暑邪较轻,不致立即发病,故能内伏而后发。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指出:“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为实证,邪舍于营,外寒激动而发为虚证。”强调病邪伏于膜原,并说明发病有虚实之分。

2.2正虚

《内经》曰:“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皆体现出人体正气的虚实对发病的影响。清代吴鞠通通提出气虚是导致伏暑的重要内在因素,“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清代石寿棠认为阴液亏损是伏暑邪气内伏的前提,《医原》曰:“伏暑及伏暑晚发……推此病之由,总缘阴虚之质,夏月汗多伤液,内舍空虚,阳浮于外,暑湿合邪……秋来阳气渐敛,邪与正争而病作矣。”清代吴达则认为,伏暑的发生,首先以中气虚馁为依据,《医学求是》指出:“湿热之邪,人多受之,未必皆成伏暑证也……至其人中气素馁,或劳倦伤中,湿热易于内蕴,致为偶受寒邪,新凉外逼,内邪被逼而动,内外合邪,发为伏暑”,同时也指出所受伏邪为湿热之邪。清代柳宝诒《温热逢源》:“伏温之邪,冬时之寒邪也,其伤人也,本因肾气之虚,始得入而据之”,其认为肾气虚是邪气伏留的先行条件。

2.3时令诱发

叶香岩先生提出:“伏暑内发,新凉外束,秋冬之交,确多是症,或因秋燥,或因冬温,触引而发者,数见不鲜”,他认为外感凉燥、冬温是伏暑发病的诱因。对此,石寿棠也有相似论述:

“伏暑,乃暑湿交合之邪,伏于膜原,待凉燥而后激发者也”。吴鞠通则有“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的论述,说明发病节气的不同,是伏暑的诱发因素。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则指出热毒为所伏之邪,伏邪日久入内,因时引动,而令人发病。

通过对历代医家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伏暑发病与邪气的性质、正气的强弱、季节的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夏季感邪,邪微正衰,邪轻不足以即发,体弱不足以抗邪,故邪气能潜伏于体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正邪消长,此时受时令邪气侵袭,则诱发为伏暑。

3辨证论治

《内经》有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说明体内之暑邪可随汗而出,这是对伏暑治疗的最早论述。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暑认识的不断完善,将其病因病机主要归于正虚邪伏、时令诱发,对伏暑的辨证治疗也随之逐步扩充。

3.1辨伏邪性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盛,邪伤气分为多”,指出当先辨伏邪是暑热还是暑湿,来确定邪在气分还是营分。《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提出:“春夏伏气温热,秋冬间伏暑晚发,其因虽有伤寒伤暑之不同,而其变蒸为伏火则一,故其证候疗法,大致相同,要诀在先辨燥湿,次分虚实”,指出先辨伏邪属燥属湿,再辨虚实。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曰:“先论湿火之症治。凡湿火症,发于夏至以前者为湿温,夏至以后者为湿热,发于霜降立冬后者为伏暑挟湿,其邪必伏于膜原,内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其人中气实,而热重于湿者,则发于阳明胃肠;中气虚,而湿重于热者,则发于太阴肺脾。初起邪在气分,当分别湿多热多”,指出可根据病位,确定伏邪的性质。

3.1.1暑热夏季本易感受暑热邪气,如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伏暑者,暑热之气因时感冒,伏于心胸之间,以致正气郁闷,上下不得宣通,遂令闷绝而死,有如尸厥之状,所谓中脘闭结,三焦不通者是也,暑月长途,往往有之,切不可补。”对此,明代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指出:“暑气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继进白虎汤。”指出暑热邪气伏于内,会出现发热烦躁、口渴喜冷饮等症,方用香薷饮,《证治准绳》中也有相似论述。

清代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指出:“人受暑热之毒,栖伏三焦胃肠之间,久久而发者,为伏暑”,提出暑热之邪,易伏于三焦胃肠。雷丰《时病论》:“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此述“暑邪”,系指暑热而言。且伏邪日久易于从化,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中指出:“风寒暑湿,悉能化火,气血郁蒸,无不生火。”可见暑邪久伏不解,郁而化火是其必然趋势。

3.1.2暑湿明代王纶《明医杂着》:“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湿者,医之过也。”叶天士《幼科要略》认为“长夏受暑,暑必兼湿。”王孟英则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夹湿……而治暑者,须知其夹湿为多焉。”可见古代医家对暑邪为患多易夹湿,持基本一致的观点,湿性黏滞,易乘虚潜留,《医原》指出:“湿多者,无烦渴热象,天气为湿阻遏,不能外达下行,则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痞者,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寒热,状若阴虚者,申、酉、戌时,金气主令,又湿邪本旺于阴分也;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因而不利也;大便溏而不爽,或濡泻者,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天气病地气因而不调也”。

3.2从三焦辨证论治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三焦辨证,其中不乏诊治伏暑的经验,这对后世医家研究伏暑,具有启迪、指导作用。

上焦篇论述了太阴伏暑的辨证论治:“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中焦篇论述了邪在阳明的证治:“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下焦篇论述了邪入少阴、厥阴的证治:“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3.3从脏腑论治

3.3.1从肺论治暑邪从口鼻吸受,先伤气分,肺朝百脉,又为娇脏,易先伤肺,故应从肺论治。《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伏邪在肺,易于炼液成痰,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伏暑烦渴而多热痰者,于消暑丸中每两入黄连末二钱,名黄连消暑丸”;《医学入门》:“其暑邪伏久伤肺,喘咳烦渴气促者,宜清肺生脉饮”;清代王士雄《回春录》:“伏暑在肺,必由温散以致剧也。但清其肺,则诸恙自安。”《李翰卿医学全集》:“伏暑在肺,本该用温散,却误用温补,致肺气不能清肃下行,治宜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

3.3.2从脾胃论治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然脾与胃以膜相连,伏暑为暑湿之合邪所致,故易伤及脾胃而为病。传胃而暑重湿轻者,用新加白虎汤加连翘、牛蒡子,辛凉透发,从疹而解。传脾而湿重暑轻者,先用大橘皮汤加茵陈、木通,温化清渗,使湿热从小便而泄。清代张璐《本经逢源》:“消暑丸,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清代顾俄卿《医中一得》:“第伏暑之病,邪居足太阴脾为多,用升葛从脾胃提出伏邪”,均提出从脾胃论治伏暑的方法。

3.3.3从肝论治暑邪邪伏日久,从阳化热,木火内燔,风阳扰动,则需从肝论治。明代张司农《治暑全书》所谓“暑入肝经则麻木”。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夏秋伏暑发热,非冬月,乃误表禁食,胃气受伤,致肝木上干胃土,蛔虫上出,遂成重病,常有厥逆之虑,拟进泄肝和胃。又脉虚,舌赤消渴,伏暑热气,过卫入营,治在手厥阴。”可见伏暑易于传变入肝,在治疗时应注意调肝和胃。

3.3.4从心论治暑为阳邪,易袭阳位,心属离火,故暑易犯心。对此,明代《普济方》中记载酒或赤茯苓散(出自元代孙允贤的《医方大成》)治心经伏暑。《证治准绳·杂病》中有心经伏暑赤浊者,四苓散加香薷、麦冬、人参、石莲肉的治疗方法。邪传至心包,又分为顺传和逆传。顺传者,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颊达于心胞络,以火从火”;逆传者,《重订通俗伤寒论》:“热陷心包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必用轻清灵通之品始能开窍透络”。

3.3.5从肾论治暑邪伏于三焦膜原多伤下焦元气,薛生白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达脏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多伏于膜原”。暑湿合邪,湿性重浊趋下,则暑从湿趋于下焦,故应治肾,温阳化气、益气缩尿,用以右归丸合缩尿丸。

3.4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伏暑发病于气分可见高热烦渴,发病于营分有斑疹隐隐等症;暑湿夹滞易阻肠道出现相关胃肠症状,暑湿郁阻少阴出现寒热似疟等症。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记载:桂苓甘露饮治伏暑发热烦躁,水道不利;雄黄治伏暑泻痢;十味香薷饮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泻等证;缩脾饮(《局方》)解伏暑,除烦渴,止吐泻霍乱;来复丹治伏暑泄泻;紫苏汤治伏暑闷乱;酒蒸黄连丸(《局方》)治一切热泻便血,并伏暑发热。吴鞠通提出:“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此为肝络不和,水停胸胁,伏暑并发胁痛。清代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议》:“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郁发黄,小便不利烦渴,用茵陈煎汤调下,严氏济生方、加减五苓散,治饮食伏暑,郁发黄,烦渴小便不利”。

3.5预后

伏暑发病的一大特点是过时而发,且初起症状类似感冒继而形似疟疾,故易失治误治。而伏邪发病的内因为正虚,又邪伏日久,故此病病位深、病情重。何廉臣“伏暑解期,以候为期;每五日为一候,非若伤寒温邪之七日为期也。如第九日有凉汗,则第十日热解;第十四日有凉汗,则第十五日解;如无凉汗,又须一候矣。以热解之先一日,必有凉汗,此余所历验不爽者。”俞根初“邪既尽,而身犹暮热早凉者,阳陷入阴,阴分尚有伏热也,可用清燥养营汤加鳖血柴胡八分、生鳖甲五钱、青蒿脑钱半、地骨皮五钱,清透阴分郁热,使转出阳分而解。”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伏暑后失调,脉虚疾,头晕热渴而烦,虚风上巅,议苦辛泻热,佐以甘润。山栀、甘菊、丹皮、麦冬、柴胡、天麻(煨)、党参、花粉、甘草、嫩桑叶,二服而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资助项目(编号:ZHY12-

Z)

[通信作者]姜德友(-),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龙江医派研究,E-mail:jiang

deyou

.







































健康中国重要影响力年度人物
治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cd/2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