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其中“毒”的含义,在西医眼中,主要是指药物可能带来的毒性,即药物对某些脏腑或组织可能造成的损害。西药作为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其成分明确,副作用同样明确,说明书会详细列出。因此,在使用西药时,必须严格遵循西医的指导。
而在中医里,“毒”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医认为,药物本身具有偏性,这是利用药物治病的基础。中医用药的精髓在于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差,从而恢复生理平衡,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促进身体恢复健康。天生万物,每一种都拥有其独特的属性。人类,作为天地间的灵长,拥有着全面的气息。而其他草木鱼虫等生灵,则得天地之偏气,被人类巧妙利用,以纠正人体的种种偏差。这里的“毒”,实质上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它与“药”这一概念相辅相成。许多植物药,它们的生命周期短暂,如春天生、秋天枯的草药,还有冬至发芽、夏至枯死的药材。它们在四季更替中展现其独特生长规律。同时,地域环境也对药物生长有着深刻影响,有的药物只能生长在南方,有的则适合北方,它们的生长环境一旦改变,便可能无法存活。
相较之下,人类的生活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我们历经四季更替,游走四方,因此身上的气息更为全面。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便随之而来。此时,中药的独特之处便得以显现。通过运用药物的偏性,我们可以有效地纠正人体的偏差,恢复身体的平衡。这种以偏纠偏的方法,正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所在。《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以识其滋味与水泉之甘苦,从而教导人们如何避就。在这一过程中,他日遇七十毒,从而推动了医方的兴起。这里的“毒”,正是植物的偏性所在。
同样,《礼记·缁衣》中提到,君子能好其正,而小人则偏颇于正道。再如《周礼·医师》所述,医师需掌握有偏性的药物,以供医事之需。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偏性被巧妙运用来纠正人体的偏差。如人体过于寒凉,便需用温药或热药来调和;反之,若身体过热,则需用凉药甚至寒药来降温。这种“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不仅如此,许多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偏性。例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被广泛用于中药治疗,而小麦、稻米等虽然营养丰富,但总体而言偏性较小,因此被称为食物。同样,生姜、大枣、花椒、桂皮等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调料,也具有药物的治疗作用。
然而,“是药就有三分毒”这一常识提醒我们,药物虽然能治病救人,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危害。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谨慎,遵循医嘱,以确保安全有效地纠正人体的偏差。砒霜,这一公认的剧毒药物,竟能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在临床试验中,其效果甚至优于化疗。中医早在千年之前便已开始使用砒霜来治疗类似白血病的疾病。现代医学在发现砒霜的活性成分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将其用于白血病治疗。砒霜通过诱导癌细胞变化,进而促使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此外,中医在消除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方面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蒜,虽有益于温胃散寒、止泻,但食用后可能产生烧心、目涩、口臭等副作用。然而,若将蒜用醋腌制,便可既保留其正面效用,又避免其副作用。类似的方法在中药炮制中屡见不鲜,如用生姜制约半夏的毒性,用盐卤制约附子的毒性,以及通过醋炒或鳖血拌柴胡来避免其升散、动血的特性。中医在应对急性重病时,通常倾向于使用单一药物,充分利用其特性来迅速调整人体的偏颇状态。而对于慢性复杂疾病,则更可能采用复方药物进行综合调理。在中药方剂的配伍上,有着严格的君臣佐使之分,这种精细的配伍不仅是为了增强疗效,更是为了互相制约药物间的毒性,从而避免副作用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中病即止”,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