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统摄论之小柴胡汤例篇
杨思远.11.24
小柴胡汤,系《伤寒论》少阳篇本方。少阳篇论及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腑,所涉颇广。然其所论篇幅最短,立方最少,仅10条1方,即小柴胡汤。然此一方,亦是医圣所立方剂中加减化裁最为详尽者。不仅《伤寒》《金匮》多次提及,在医疗实中更是应用广泛。历代名医,多有精于辨证,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取得卓效的医案记载。世间凡医,亦有遇疑难杂症,难以举措,权以小柴胡汤应之,而获奇效的轶事。更有业医者,为免就医者疑虑,无论何证,率以小柴胡汤开路,而被谑称张柴胡、李柴胡者。何以如此?皆因其以三焦入手,可统摄全身,以和为用,顾护心胃,协调诸脏腑。既或未能严格对证,亦可使患者不适少减,且少有误治之虞。而精于辨证者,以此为基础,对证化裁,既可避免毒药攻伐,引起病情反激,又可循序渐进,缓图良效。故医者多称其为圣方,亦有称之为万能方者。
一、立方之意
《伤寒》首立小柴胡汤方,在太阳篇。太阳篇自太阳表证起论,以桂枝汤、麻黄汤为主。此两方以辛温解肌解表为治则,以汗解为用。对此,后世医家多有诟病。以为有违“(勿)虚虚(勿)实实,损有余,补不足”,热则凉之,寒则温之的治病大法,并另创辛凉表之剂,进而发展为温病学派。温病派的崛起,无疑为推动中医发展开辟了新境界。然其对仲景辛温解肌解表之诟病,多系误解。仲景著伤寒,虽基于《素》《难》《汤液》《九章》,但未泥于古法,多有创新发展。在治则上,更注重因势利导。其治证,病在表则汗之(如桂枝汤麻黄汤),病在上则吐之(如栀子豉汤),病在中则清之(如白虎汤),病在下而实则泻之(如承气辈)。桂枝汤证,本有汗而续用辛温,虽嘱服后啜粥,温覆取微汗,但其意并不在发汗,而在于扶正解肌,以使本有之汗顺势得发,故方中用芍药与桂枝等量,且强调发汗而“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书中更有多处论及不可过汗。由此可见,因势利导才是仲景治证要法。至于是用辛温还是辛凉,全以病情决定。此意在小柴胡汤证体现最为典型。
仲景所列小柴胡汤适应证,主要为脉弦细,脉沉紧,脉浮细而嗜卧;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往来寒热;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或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头痛发热;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并说,“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对其病机,仲景分析:“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
结临床分析,脉弦细,脉沉紧,脉浮细而嗜卧,说明病不在表或表已解,病己入里但并未入脏腑,而在半表半里。至于邪在何处,则需细分。口苦,咽干,目眩,目赤,说明邪犯肝胆,如在肝,肝主目,则目赤、目眩;如在胆,则口苦。而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或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亦是邪犯肝胆的必然反应。但若邪仅犯肝胆且非重证,则应脉沉或脉弦细,有寒无热,而不会出现脉浮细,也不会有渴或不渴,心下悸,往来寒热证。至若两耳无所闻,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则说明邪在三焦。三焦经络耳,三焦受邪则耳聋耳鸣。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停水,气机不畅,枢机不利,则腹中痛。下焦停水则咽干口渴,上焦停水则不渴而心下悸。同时,三焦为少阳,阳本弱,三焦受邪,正邪相争,阴阳相博,才有往来寒热证。正是基于这样的病有机,仲景特立小柴胡汤方。按仲景所说,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但从小柴胡汤应用实践来看,服后多有汗解利解者,此全由患者身体状况决定。究其核心,仍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从用药来看,其方有: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虽有入肝胆之药,但其意重在调畅气机,清降郁热痰饮,顾护心胃。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阳旺而阴盛者亦可致汗。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湿重体寒者亦可致泻利;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炙甘草性温,味甘。归心经、肺经、胃经、脾经。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生姜性温,味辛。归肺经、胃经、脾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之功。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诸药配合,有升有降有散,重在理气降逆,化痰止咳,燥湿解郁,不激不励,完全适应三焦之性。可见其虽有入肝胆之药,但重在调畅三焦。三焦贯通上下,联系各脏腑,并涉淋巴系统。若三焦为痰饮阻滞,则气机不畅,津气不得输布,脏腑功能受限,情志抑郁,心烦喜呕。而三焦调畅,津液气机得枢,则各脏腑平衡调和、全身舒畅,故可因应各种病症。此乃方中精微奥意之所在也。也正因如此,仲景在讲到小柴胡汤适应证时,特别提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并续列加减化裁之方:“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二、应用之例
小柴胡汤针对三焦立方。三焦系统布涉极广,不仅上下贯通,主气机津液升降,且以脂膜、淋巴、经络形式,联络各脏腑、肌肉、筋骨,并以对身体各器官组织起着平衡调节作用,是唯一能够统摄全身的组织。全身各种疾患,均可过三焦系统进行调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针炙之开穴法。根据五运六气的气血流注规律,针灸可按年、月、日、时开穴。所开之穴虽少,且未必在疾患之经,但疗效直观可靠。而所开之穴必是三焦之节点,通过针刺,既可调动三焦调摄全身。
同样,小柴胡汤应用广泛而灵活之根本,亦在于其对三焦的调畅之功。仅就小柴胡汤原方而言,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而若能临床辨证,因证施治,通过加减化裁,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至于日本小柴胡事件,本是由于治疗肝病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小柴胡汤剂的适应证、用量及注意事项,盲目大量使用,结果造成两年内88名慢性肝炎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其中10例死亡)。其罪在医而不在药。本文所要强调的是三焦的统摄作用,小柴胡汤仅作三焦治则用药范例,其意非唯推崇小柴胡汤,后将以更多方剂实例分析说明。
就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来讲,不独仲景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等,后世医家应用更为广泛。只要辨证清楚,应用得当,皆可获得良效。特举例如下:
倪海厦治肝癌方
柴胡3、黄芩3、半夏2、党参3、郁金5、龙胆草3、川芎3、丹皮3、白芍5、苍术3、泽泻3、白术3、茯苓5、茵陈3、补骨脂3、熟地3、桂枝3、三七3、阳起石3、续断3钱。
倪海厦治肝腹水方
柴胡3、黄芩3、龙胆草3、大黄3、郁金5、炮附子8、桂枝3、白术3、茯苓5、泽泻5、滑石6、海金沙3、枳实3、黄柏2、当归3、熟地3、半夏3、芒硝2、熟地3、生姜3、大枣4、细辛2、麻黄3钱。
倪海厦治肝硬化兼糖尿病
柴胡3、黄芩3、龙胆草3、川芎3、白芍3、金蛉子2、5、延胡索3、郁金5、补骨脂5、炮附子8、桂枝3、白术3、茯苓5、泽泻5、滑石6、阳起石3、五倍子3、海金沙3、枳实3、黄柏2、当归3、熟地3钱。
倪海厦治淋巴癌血癌方
柴胡3、黄芩3、党参3、瓦棱子5、牡蛎5、防己5、郁金5、黄连3、白芍5、阿胶4、生附子3、生硫磺4、巴戟天3、补骨脂3、熟地3、川芎3钱。
倪海厦治乳腺癌方
柴胡3、黄芩3、郁金5、龙胆草、黄连2、阿胶3、防己3、白芍5、瓦棱子5、牡蛎1两、紫根3、酸枣仁3、知母3、川芎、炮附子3、细辛2、半夏3钱。
倪海厦治红斑狼疮方
柴胡3、黄芩3、龙胆草3、郁金5、茵陈3、栀子3、怀山5、薏仁3、芡实3、连翘3、红花3、蝉蜕2、蛇蜕2、酸枣仁3、丹皮3、白芍5钱。
郝万山治抑郁证方(柴桂温胆定志汤)
即小柴胡汤+桂枝汤+定志丸(人参、茯苓、菖蒲、远志)。
本人亦有以小柴胡加肉桂、生熟地治愈腰痛耳鸣耳聋之成功经验。
最后特别申明:本文专述灵活运用小柴胡汤,重点不在小柴胡汤之应用本身,而在取仲景立小柴胡汤之意为例,叙说三焦对全身的统摄作用,及从三焦入手治各种疾病之思路。小柴胡汤之应用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之上,并严守禁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