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柴胡汤证中
有几个特殊的证需要特别注意:
(1)“嗜卧”:
《伤寒论》第37条载:“脉浮细而嗜卧”,第条也有“嗜卧”。结合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论来看,“嗜卧”是小柴胡汤证最关键的证,也是特征性症。嗜卧是指患者困倦想睡觉,或可表现为不停地打吨。这不仅提示气津已虚,而且也是小柴胡汤方中人参、炙甘草、大枣一组药的对应证,是本方用参、草、枣的依据。
(2)“嘿嘿”:
第96条、97条有“嘿嘿”一症。陈慎先生认为:嘿嘿,“嘿嘿然不欲言也”(《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刘渡舟先生认为:嘿嘿,“肝胆气郁的神情”,“表情很静默,也不高兴”。(《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是小柴胡汤证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证,表现为:心情不好,没有情绪,神情低沉而不想说话,或不想吃饭,或不知所措等。这种情绪与第96条的“心烦”可以交替出现。但见此证,就可用小柴胡汤。
(3)“不欲食”或“嘿嘿不欲饮食”:
《伤寒论》第条证有:“心下满,口不欲食”,第96条与97条分别有“嘿嘿不欲饮食”。不欲饮食即无食欲,不想吃饭、不想饮水。这是小柴胡汤证的关键证之一。不少患者不仅无饮食欲,还兼有心下(胃脘)痞闷症。
(4)“须项强”:
《伤寒论》第99条载:“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第98条也有“颈项强”。从而提示,“颈项强”是小柴胡汤证之一。胡希恕先生认为:“颈即脖子两侧,属少阳;项为脖子后面,属太阳。(《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颈项强既可见于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也可见于小柴胡汤证。
(5)“大便硬”:
《伤寒论》第条证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第条有“不大便而呕”,由此说明“大便硬”或“不大便”是小柴胡汤证之一。结合第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分析,小柴胡汤虽无大黄,而可和降胃气,治疗枢机不利,升降失司,气不降的大便硬或不大便证。
(6)“大便溏”或下利(痢):
《伤寒论》第条证有:“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说明小柴胡汤证有发热、下利。发潮热、下利而见“胸胁满不去”者,即为小柴胡汤证。《皇汉医学》载:“小柴胡汤可治疗肠炎,尤以小儿之疫,消化不良等证,最有奇效。”胡希先生认为“此病多见于热性痢疾…若胸胁满而显少阳证,则可以小柴胡汤既治胸胁满,又解热治痢。临床小柴胡汤有治疾的机会,甚至噤口痢都可使用,若有热而无实,可加石膏。本条说明,小柴胡汤可治热痢而显柴胡证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7)“腹中痛”:
《伤寒论》第9条或然证有“腹中痛”一证。另外,《伤论第条证有“腹中急痛”,《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1条证有:“腹痛而呕”从而提示,腹痛是小柴胡汤证之一。
(8)“黄疸”:
《伤寒论》第条证有“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金匮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第21条证有:“诸黄,腹痛而呕者”。从而说明“黄”为小柴胡汤证之一,黄见小柴胡汤证者,可用本方治之。
(9)“耳前后肿”:
《伤论》第条证有“耳前后肿,潮热,时时哕”,从而说明“耳前耳后”是小柴胡汤证之一。时毒、淋巴结肿大等病显小柴胡汤证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10)“舌上白”:
《伤寒论》第条有“舌上白苔”一症,从而提示小柴胡汤证的舌以若白,且舌上苔较多较明显为特征。
(11)“脉浮细”,或“脉弦浮大”,或“脉沉紧”:
《伤寒论》第37条提出小柴胡汤证的脉为浮细;第条提出“脉细”;第条提出“脉弦浮大”;第条提出“脉沉紧”。这些均是小柴胡汤的脉象之一。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跟刘渡舟学用经方》,作者:张文选、王建红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