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位中草药柴胡虽小,能当大任

北京白癜风高等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柴胡以“茈胡”之名首载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别名“地熏、山菜、茹草,芸蒿”且幼苗可以食用,但这一时期未记载柴胡的形态。

北宋《本草图经》中首次将其以“柴胡”之名收载,并且对植物形态做了描述。当时就绘有了5副不同的柴胡图,此时已经发现了不同的柴胡品种。明清以后,沿用柴胡为正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柴胡列入草部山草类。

《汉语大字典》中“茈”有zǐ,cí,cǐ和chái四个读音,这里取zǐ的读音。“胡者,大也”,胡也有大的意思,根部膨大者可谓之胡,所以茈胡应该是根据植物形态学来命名的。唐代《新修本草》中苏敬认为茈是柴的古字,后来用木字为偏旁代替原来的草字头,解释了从茈胡到柴胡的转变。

我们现在所说的柴胡为伞型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loliumwild)的干燥根。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多在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成短节。一般生用,或酒炒醋炒入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正式命名了北柴胡,指出“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与此同时,李时珍也提出“南土所产者”,但是并没有明确其为南柴胡,在之后的本草著作里也并未见到南柴胡的品名。

#01

北柴胡

北柴胡,也叫竹叶柴胡、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多年生草本,株高40~80cm,主根粗大,棕褐色,质坚硬,分枝具有较多枝根。

茎单一或2~3枝聚在一起生长,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

茎表面有细纵槽纹,实心。

靠近土面最先长出的叶子多呈倒披针形(叶片中上端最宽,靠近茎部渐狭)或狭椭圆形,顶端越来越尖,靠近茎杆的部分慢慢收缩成柄。

茎中部叶倒披针形或广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急尖,有短芒尖头,基部收缩成叶鞘抱茎,叶子表面鲜绿色,背面淡绿色,常有白霜。

茎顶部的叶子也同上面提到的一样,但是更小,花序是复伞形花序,复伞形花序就是花轴缩短,在总花梗的顶端长出一堆与花梗等长的小花,呈放射状排列,像一把伞一样,形成疏松的圆锥状。

北柴胡花小小的,花底下有五个小叶子托着,整体看像是一个绿色的五角星,五角星上面开着黄色的小花,一般一个五角星上能开3~8朵小花。

花瓣是鲜黄色的,上部向内折,叶片中间隆起。

果实是双悬果,宽椭圆形,双悬果是伞形科植物特有的果实,随着离心皮子房的成熟而分为两果,每个分果的一端连接于果轴顶端而下垂的果实,果实棕色,一般在9月开花,10月结果。

药材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根或短纤维状叶基(叶基则是靠近茎杆的那1/3叶片),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突起。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北柴胡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河北密云、怀柔、河南、洛阳、嵩县、辽宁以及陕西等省。除西南地区外销全国各省并出口,称“津柴胡”。

#02

南柴胡

我们所说的南柴胡又称狭叶柴胡、红柴胡,辽宁又称蚂蚱腿,也是伞形科植物。

相对于北柴胡较矮小,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发达,圆锥形,支根稀少,外皮红褐色,上端有横环纹,下部有纵纹,皮质疏松稍脆。

叶呈细线形,长6~16cm,宽2~7mm,叶的顶部细长且越来越尖,靠近茎杆的部分稍稍变窄,并部分包住茎杆,质厚,稍硬挺,常对折或内卷,有3~7脉,叶缘呈白色;上部分叶较小,形状一样。

茎杆上一般有1~4个细长的叶子,尖尖的。

一般在7~9月开花,每个花枝上可以开9~11朵花,这些小花可以拼凑成一个黄色的花伞。9~11月结果,果子像一个很小很小的褐色红小豆,表面有棱。

药材性状: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纤维状叶基残余,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棕红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柴胡与石竹科银柴胡混用的历史较为久远,因其性味功效不同,误用造成的医疗事故较多。自北宋起寇宗奭提出柴胡无治疗劳乏的作用,至明清时期石竹科与伞形科柴胡功效才逐渐区分开。(下图为银柴胡)

银柴胡表面黄棕或带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纹及支根痕,并可见多数圆形小孔,习称沙眼。断面有棕色花纹,质松脆,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粗糙,有空隙,中间有大型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花纹。以条长、外皮淡黄棕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下图为北柴胡)

而北柴胡表面呈浅棕色至土棕色也具纵纹和支根痕,但是质较硬且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木质部为淡黄白色。

#03

柴胡的药用价值

提到柴胡,一定能够想到的就是小柴胡汤,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现在也有小柴胡冲剂,此方有“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的盛誉。平时大家出现发烧的症状总是最先想起退烧药,其实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发热也是非常好的。当你出现感冒发烧,忽冷忽热的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

但是如果只有发热,咽喉红肿,鼻流浊涕,咳嗽痰黄等症状就不适用于小柴胡汤啦!退烧之后也要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且柴胡有劫肝阴之说,各代医家对此说法有诸多疑议,是否真的劫肝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我们在使用时还是应该注意一下,如果有阴虚的人,像口渴、盗汗、手脚心热等症状,就不太适合喝小柴胡汤了。而且小柴胡汤虽然有一定调理脾胃的作用,但是也不能作为调理脾胃的药物长期服用。

柴胡可以调达肝气,最有名的当属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了。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经常会买逍遥丸,中年妇女更年期阶段也会自己去药房购买,用来疏通气机,改善情绪。如果平时脾气不好且脾胃也有些虚弱的话可以考虑服用逍遥丸。除此之外逍遥丸也可以调节月经不调,月经的来潮与肝脾有关,肝脏具有调节月经节律的作用,而脾胃则是气血生化之源,保证月经血量的正常。本方用柴胡、薄荷疏肝并配合专门养血的当归、白芍来疏肝养血,因此是妇科调经常用药。

我们熟知的《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林黛玉生病,身体消瘦,颧骨红,乍寒乍热,咳嗽,胸胁发闷,食欲不振,王太医给其看病,脉细而数,还肝郁,就给开的逍遥散,方中就有柴胡。

柴胡性主升,能升阳举陷,如中气不足,不爱讲话,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一般用补中益气汤,柴胡配合升麻、黄芪以补气升阳。

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

此外柴胡还可治疗急性眼胞红肿疼痛,耳聋,牙龈肿痛,口糜口疮等症状。主要取柴胡升清气,散郁火之功。《圣济总录》中记载着柴胡洗眼汤,可以治疗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用柴胡、蕤仁、黄连、升麻各一两。这四味药,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等到微热时淋洗,如果凉了再热一下,洗两到三遍。《普济方》中记载用柴胡、吴茱萸各等分,研为细末,酒调敷于脚心,可以治疗大人小儿口疮。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滇南本草》:“味苦,性寒,阴中阳也。入肝、胆二经。”

《本草正》:“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

《名医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要药也;擅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主治秘要》云:少阳经分药,能引胃气上升,以发表散热。”

《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馅,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赢热。”

《本经》:“柴胡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

《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赢热。”

图文编辑:于嘉莹

排版:朱昱林

校正:吴佳莹李周阳丁子峻

指导教师:张会永

张会永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zz/9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