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一般来讲,良好的安全性是中成药的优点之一。生产中成药所采用的中药材大都是天然药品,但还是有毒副作用,可以说没有一种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为了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首先要做到药证相符。古书《医述》中讲:“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诊断不明,药证不符,“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无异于火上加油,加重病情。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药、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不会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可增强疗效,其实上述看法是片面的。下列不少的中成药与西药在一起服用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应避免同服。1、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甲氧氯普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药效。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帕吉才(优降宁)不能同服。前3种中药均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呱替定(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因前者含有苦杏仁昔,与西药的毒性作用一样,均抑制呼吸,同服易致呼吸衰竭。4、中成药益心丹、寮香保心丸、六神丸不宜与西药普罗帕酮(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5、中成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苯巴比妥(鲁米那)等镇静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6、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与丹参片不宜同用,丹参片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氢氧化铝形成铝结合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降低疗效。7、抗结核药异烟肼不宜与昆布合用,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能。8、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不宜与小活络丹、香连片、贝母枇杷糖浆合用因后者含有乌头、黄连、贝母等的生物碱成分,同服易增加毒性,出现药物中毒。9、强心药地高辛不宜与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消咳宁片合用。因后种均含有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增强地高辛对心脏的毒性,引起心率失常。10、阿司匹林不宜与风湿酒、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同服。因为中药李中含乙醇,合用会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性,引起食欲不振、恶心,严重时可致消门道出血。11、乳酶生(表飞明)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因为黄连中的黄连素明」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消化能力。12、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氨茶碱等不宜与山檀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丸同用,因为后4种中成药含有酸性成分,与碱性西药同服可发生中和反应,降低疗效。13、助消化药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不宜与麻仁丸、解暑片、牛黄解毒片同服,因为中成药中含大黄和大黄粉,可通过吸收或结合的方式,抑制胰酶、蛋白酶的帮助消化的作用。在特别注意中西药同服的同时,还需要综合了解中成药的使用方法。①注意辨证施治。如咳嗽可分寒痰咳嗽和热痰咳嗽。寒痰咳嗽者须选用化湿祛寒痰类药物,如小青龙口服液等;热痰咳嗽者则须选用清热化痰止咳的药物,如蛇胆川贝口服液等。②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合适的剂型。如急性危重期应选择起效快、作用强的药物和剂型。③注意药物的组成和功能主治:如大活络丹和小活络丹一字之差,虽然两者都有活血化痪、祛湿通络等功效,但大活络丹偏于治疗卒中、痰湿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言语不清、手足拘紧等症。而小活络丹偏于治疗因风寒、痹湿等所致的痹证,如四肢拘挛、筋骨疼痛、跌打扭伤等症。④正确使用补益药,避免滥用补药。滥用补益类中成药会加重其偏盛偏衰。如,不是气虚、阳虚的人食用人参、鹿茸等温补药,可引起头疼、全身发热、口舌生疮、鼻子出血等;儿童滥用补药,还可导致性早熟等。⑤注意中成药和西药合理配伍。中西药合理应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作用。但是,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可导致药效过强或降低,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引起药源性疾病。如地高辛与六神丸合用,能引起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无明确禁忌;副作用是否相似;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如若必须同一途径用药,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⑥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中成药的药性不同,剂型各异,治疗的疾病各不相同,服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服用几次,是否需要药引等,都与药效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应注意服用方法的准确。⑦注意用药量。服用中成药,也须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应注意正确的给药方法和用药剂量,以保证安全有效。⑧注意疗程,服用中成药不能盲目服药,不宜在不了解自身疾病状况的情况下盲目地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⑨注意用药后自身情况的变化:由于药物的偏性等造成“是药三分毒”,并且由于个体差异问题,每个人对于药物的反应会有不同。患者用药后应对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使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1.辨证用药才能产生疗效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辨证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前提,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例如,根据辨证,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鉴别症状: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打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吐稀白。风热感冒——鉴别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暑热感冒——鉴别症状:因受暑引起的头晕、烦闷、口渴、呕吐或腹泻,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饮食等。风寒感冒宜用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辛温解表剂。风热感冒宜用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退热颗粒等辛凉解表剂。如果前后二者颠倒,风寒感冒用了辛凉解表剂,风热感冒用了辛温解表剂,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至于暑热感冒则应该用祛暑解表剂,如藿香正气丸、保济丸、六合定中丸、十滴水等。因此依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如治疗表证用汗法,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依此才能有的放矢选用中成药。2.辨病用药不能仅凭西医诊断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药物。所以亦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病因是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3.剂型不同功效会有不同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其药性特点甚至功效会有不同。在现代中成药中,一方多种剂型的例子众多,有些可能差别不大,但有些是有差异的。例如藿香正气口服液和藿香正气水,虽都是口服液体制剂,但前者是属于合剂,作用相当于汤剂;而后者是属于酊剂,含有酒精。二者作用可能与原传统剂型藿香正气散相仿,但如果让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则存在安全隐患。4.“有毒”中成药严控使用剂量凡中成药都标有常用剂量,因此无论医生处方用药或患者自我药疗,都应按说明书规定剂量用药,千万不要有“中药没有毒性,多吃、少吃不碍事”的观念。特别是近年来中成药逐渐用于治疗急危重症,如中风痰迷、热病神昏、肺热喘咳、风湿顽痹、胸痹心痛、良恶性肿瘤等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使用药物范围逐渐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此,对含有砷、汞、铅及斑蝥、蟾蜍、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成分的中成药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不可过服,且不宜连续长期用药,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中毒。对于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更要注意用药剂量,如确实因治疗需要使用中成药,应以减小剂量为宜。5.依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已改变了原先中药成方制剂以口服、外贴为主的给药方式,现代中成药几乎涵盖了药剂学范畴的所有给药途径,除口服、外用外,还有黏膜给药、注射给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普及,甚至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其使用安全性已受到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