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个宝,中医中药界公认的。无论男人女人,都需要黄芪,都应该多吃黄芪!
(一)黄芪是什么?
《中药炮制》: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又称怀芪、口芪、箭芪等,产于内蒙、山西、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秋季采挖。《药笼小品》云:黄芪体糯而甜,新货为上,稍久则色味尽减。《中国药典》: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炙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甘,温。
归肺、脾经。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下图为植物黄芪(地上部分):
下图为黄芪的药用部分(根):
下图为中药黄芪(饮片):
(二)黄芪有什么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降糖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长沙药解》:黄芪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一、补气
黄芪补气天下第一,这个基本是没有异议的。黄芪补气,与人参不同,人参作用范围小,黄芪能表能里可上可下;人参守中宫而不能出宫作战,黄芪入脏则补脾肺之气,出络则补营卫之气;人参守而能敛,黄芪能守能升能走能敛;人参多用于急补,黄芪可快可慢;人参主补中气,黄芪能补脏腑经络营卫全身之气;人参可滋阴,而黄芪可温阳升阳……
二、补血
《药笼小品》:当归补血汤中,用黄芪倍于当归者。盖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须当急固。故重用之也,然则黄芪兼能补血明矣。《医宗金鉴》当归补血汤条下,吴琨注曰:黄耆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之谓耳。三、升阳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生箭芪 知母 柴胡 桔梗 升麻
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四、补虚实脾
黄耆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耆一两半。
①《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耆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耆、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②《金匮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③《金匮要略方义》: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
五、利水消肿
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勺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
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疗一例产后水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弱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自消。
六、固表
《删补名医方论》:玉屏风散,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防风 黄芪 白术
柯琴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元府御风之关健,且元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癫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风邪去而不复来。
此方有成药,名玉屏风颗粒(或玉屏风丸),对体质差、免疫力低下、对外邪(风寒湿邪)抵抗力低下者,有独到的明显的改善作用。
七、治痈疽
《医学衷中参西录》:《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久败疮,亦有奇效。奉天张××,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为疏方∶生黄芪、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三)黄芪为什么这么强悍?
黄芪是将军之药,力大而猛,其效也速。一般黄芪入药,多为君药,偶作臣佐之药。
黄芪具君主之质,傲视群雄,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芪不是那种“曲高和寡”的故作清高者,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相畏相杀相恶里,几乎都没有黄芪的身影,可见其兼容性极强。事实上,真正成大事的人,都具有这种谦卑宽容的气魄: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黄芪色黄,黄色属土,代表健康、高贵,土代表厚重、诚信;在脏腑藏象中,脾胃属土,为黄色,主肌腱肌肉和力量,为人的后天之本。黄芪补脾,脾为脏,体实,属阴,体阴用阳,以气为之使,是为脾气;脾之气升,胃之气降,脾气与胃气合称为中气,在圆运动理论模型中,中气为圆运动之枢轴,是圆运动之根本动力来源,中气足则四维运,中气健则四维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容颜长存。对于女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才是青春不老、容颜依旧、风采不减的保证。对于男人而言,充足的气血,不仅能让自己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还能散发出自己的风度翩翩!
女人以血为本,男人以气为本。
女人:黄芪+当归,气血双补!
男人: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男人+女人:黄芪+山药,妙用无穷!
李太云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