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鎵嬭冻鐧f渶濂藉尰闄?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1.html
第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是结胸证的脉。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里还是表不解。前面讲的葛根芩连汤就是这样,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欲结胸,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
这一条后半部分都是以脉定证,可能王叔和加的,可以参考,但不能单纯以脉断病,还是要脉证结合才能准确诊断。下后的各种变证可以为结胸,为咽痛,为两胁拘急,就是少阳病,也可以是表不解,头还痛,也可以激动里水而呕吐,也可为协热利。必下血是伤阴了,如邪热内陷,人以前就有瘀血的情形,是可以下血的。中医的脉不是哪个脉就是哪个证,一个脉可能主多方面的证。所以在临床上,必须脉证互参,才能明辨。例如:女人有孕,2~3月脉要滑,阴搏阳别,滑脉主有孕。但要结合实际,女人断经二三个月脉滑必有孕,不然的话也不一定是有孕。再如脉浮主表,但也主热主虚,有表证脉浮就是有热,无表证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这个脉浮数就不是表证而是里热。
第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xùn)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隔上必吐,在隔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病在阳”,就是病在表,依法当以汗解,“反以冷水潠之”,用水喷脸为潠,“或灌之”,用水浇身为灌。以凉水浇身,这是古人用冷水激之让其出汗的方法。无论用冷水潠其面或以冷水浇身,都能使表热被冷水所阻而不得出,不能因汗而解。“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前面大青龙汤证讲了不汗出而烦躁者,这里是汗不得出故更烦。由于热与水相激,起鸡皮疙瘩,这也是不得汗出的表现,表证身上满是水分,要借汗排除,外面用水一激,热不得向外。意欲饮水,热不在胃肠里面,里面无热,所以反不渴,此仍为表热不除,不汗出而烦躁,想喝但并不渴,所以应用文蛤汤。
这一段与《金匮要略》中的文蛤汤弄反了,可能是传抄错误。文蛤汤是发汗药,文蛤散只是解渴药。“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应该用文蛤汤发汗,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应该是文蛤散主之。
文蛤汤方在《金匮要略》中。文蛤汤方: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此方就是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麻黄减量为三两。因为其表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与大青龙汤证差不多,就是不得汗出,用麻黄加石膏就对了。之所以不用大青龙汤,是因为表证没有大青龙汤证厉害。
文蛤是什么?《医宗金鉴》说文蛤就是五倍子,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有作用。有些人认为牡蛎可治渴,文蛤同是贝类,可能治渴。但现在的实践证明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不如牡蛎、花粉,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栝蒌牡蛎散,专用文蛤并不理想。
若不瘥者,如果服文蛤汤后表解了,但渴不瘥,还意欲饮水,可能是里有停饮,要详细观察证候,如有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这里用“与”不用“主之”,“主之”是肯定的,“与”是让你斟酌,有用五苓散的机会可以用。
寒实结胸,寒痰凝结,没有热证,纯粹寒湿,与三物白散,用小陷胸汤就错了,小陷胸汤治热不治寒。这个白散治寒湿,不治热。这里应该是与三物小白散。
白散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治寒痰凝结,巴豆是热性的,既能涌吐,又能催下,药非常猛峻,但是性温热,对寒湿证用巴豆,不用大黄。此三味药做成粉剂,治寒痰凝结是非常有效的,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虚弱的人还要减。病在隔上必吐,在隔下必利,如不利,喝热粥马上就泻,利过不止,则服冷粥。巴豆要做成巴豆霜,先炒,压成粉,反复用吸水纸吸油,直到没油了再用。巴豆是热性药,遇热则行,遇冷则停。利过不止,喝凉粥一杯就行,马上就能止泻。
上面“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引衣自覆是恶寒,不能用水灌、水洗,否则更令热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所以用文蛤汤发汗则解。“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这是对服文蛤汤说的,但必有内寒,否则不会腹痛。而有内寒当用四逆汤,用文蛤汤也有问题,用小陷胸汤更不行。白散是温下寒饮的方剂,并不能出汗。在《金匮要略》肺痈、肺痿那一章就有,假如寒痰凝聚而结胸的,即寒实结胸,有用三物白散的机会。
这一段很乱,历代注家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其中可能有传抄错误,还是要结合方证认真分析,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所以用个“或”字。第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证也有心下痞硬,故用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可以用针刺。“当刺大椎第一间”,大椎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都可泻上焦之火。“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可以刺期门。期门在乳头直下第六、七肋骨之间。刺期门穴能祛胸中的邪热。这时也可以吃小柴胡汤。
第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女人中风”,开始“发热恶寒”,在八九天的时候,来月经了,之后热除而脉迟身凉,造成热入血室。感冒时来月经,子宫虚了,邪热乘虚而入血室,血室就是指子宫,虽然表证没有了,热除而脉迟身凉,但邪陷入血室了。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有人都是这样,哪个地方虚,客邪之气就往那里去。就像感冒时吃泻泄药,胃就虚了,病邪就往里边去,转为阳明病。女人来月经,在排血的时候,子宫虚了,邪热就乘虚而入血室了。病邪内陷后,热入血室常常现柴胡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热入血室与前面讲的桃核承气汤证一样,谵语就是说胡话,没到如狂的程度,但是也影响脑系,这不是阳明病,是热入血室造成的。“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虽然热淤于下,热入血室,但是证侯却反应在上面,“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当随其实而泻之,刺期门。刺期门是祛胸中邪热。随其实而取之,是随证之实而取之的治疗方法。刺是刺血。
第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中风在七八天的时候,发热恶寒没有了,但变成往来寒热了,“发作有时”,就像疟疾似的。七八天前已来的月经这时停了。这也是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就是月经中断,血与热必结,故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这可以用小柴胡汤。
临床上一般用小柴胡汤配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主要看可不可下,若谵语,大便几天不通,也可用大柴胡汤配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大便不干反溏,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从以上几条可见,妇人月经与肝有直接联系,故可用小柴胡汤为基础进行治疗,也可刺期门。傅山的《傅青主女科》中关于妇人月经病的分析与治疗可能受此启发。脾统血、肝藏血,同时肝经络阴器,故妇人月经病多从肝脾论治。
第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外感初发赶上来月经,热入血室,如果经血不结,邪随血去,也像衄血一样,这是好事,感冒会自愈。一般来说,感冒时赶上来月经,热可随经行而解。只要没有别的毛病,继续行经,只是夜晚说点胡话,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白天清楚,这不要紧,无需治疗即可自愈。但如果经水适断,就是血与热结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越结越实,可用上两条的办法治。
第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芍药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六七天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传里的时候。发热微恶寒,表不解,支节烦痛是太阳病,微呕,心下支结。支是树枝,是旁边,不只是心下,两侧谓之“支”,心下支结是心胁苦满的另一种说法。这是柴胡证。表未解是太阳病,又现柴胡证,故用二方合方,各取二分之一量,可称柴胡桂枝各半汤。
少阳病不能发汗或泻下,但并病的时候,可同时用,这也是定法。大柴胡汤就是少阳阳明合病,是柴胡证,里也实了,所以用大黄枳实。此段是少阳与太阳并病,有太阳病,少阳病也发生了,把柴胡汤和桂枝汤放在一起,用柴胡桂枝汤就行了。
少阳病有表证,太阳少阳同时用药是可以的。用小柴胡汤配发汗药,加薄荷、桑叶、菊花都行。表证需要发汗,用柴胡桂枝汤非常好用。小儿感冒常有此种情况,既有无汗之表证也有柴胡证,用柴胡桂枝汤就行,但只是用发汗药而不用柴胡汤不行。这是定法。柴胡桂枝汤是柴胡汤一半桂枝汤一半。既有柴胡证,又有桂枝汤证,可以把二方这样合起来用。
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正是传半表半里的时候,已发汗而复下之,表不解。没有少阳病的证侯,可以发汗。但发汗后表不解,就要好好辨证。表不解就泻下,会使邪热内陷,胸胁满微结。胸胁满为柴胡证,微结,里面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利于治大便干,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就认为偏温,其实因为有栝蒌根、牡蛎,如果大便稍溏,用它是要泻的。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因反复汗下,丧失津液了,所以尿不利,同时也有误下致气上冲得关系,导致小便不下行,故桂枝用量多,以降冲逆。渴而不呕,微结是胃里有热,故渴,胃里没有停水,故不呕,胃里没水而有热,气冲于上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是为未解也,还有表证,也有少阳病,仍以柴胡为主治疗。此方合用桂枝甘草解表。在临床上有无名的低热,用此方很好。没有其他的表证,但有些柴胡证,可用此方治,如肝炎低热的用此方可解除。
此方与小柴胡汤所主不同,里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渴,所以用栝蒌根即花粉、牡蛎。这两个药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花粉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有通大便的作用。用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花粉牡蛎治微结,其他的与柴胡证大致相同。
此方柴胡用量相当重,半斤,花粉量也大,四两,苦寒治消渴,有解热缓下作用,宽胸作用不如栝蒌实,去痰宽胸就用栝蒌,袪热解渴,用花粉。在柴胡剂里,这个方剂用于慢性病最好的,花粉是个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常用于滋阴,久病虚衰无力,心下有点满,一个为有所结,一个为气上冲,故用桂枝甘草。
第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大便硬是里有所结,脉细者是偏于里,便硬但脉不大,不是里实,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与“胸胁满微结”有关。这里要分清阳证的微结与寒湿结胸。手足冷,又微恶寒,这种大便硬像寒湿结的情况,但阴证的那种寒湿结没有表证。太阳证还没罢,一定有表而又有里,尤其由于有汗出,这是阳微结的一种明确反应,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得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不会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故此断定“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微结于里,虽脉沉细,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
既有表又有里,口不欲食,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说的是“可与”,还要斟酌。小柴胡汤也可以通大便。柴胡对于疏泄胸胁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能治微结证。如果使用小柴胡汤而不了了者,还有大便硬,得屎而解,可以在小柴胡汤里加大黄,也可以稍稍与调胃承气汤。总而言之,就是让你辨证。
主要问题在胸胁满“微结”两个字,微结的时候用小柴胡汤是可以解决的,但结的厉害用小柴胡汤就不行了,至少要用大柴胡汤。如果没有柴胡证,柴胡也不能用。大便硬,心下满,又有里,又有微恶寒手足冷,脉微细,很难辨。这里主要有“口不欲食”,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证。当然这个是又有表又有里,少阳病忌汗忌下,所以有柴胡证用小柴胡汤是最合适。但是用一个“可”与小柴胡汤,没说小柴胡汤主之,是因为柴胡证不全。
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是内传的时候,多是传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上一条口不欲食是一证,呕也是一证,发热不能说是柴胡汤证,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但呕而发热,是柴胡汤证。只呕不是柴胡证,是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汤,就是半夏生姜。呕而头痛,是吴茱萸汤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这要搞清楚。
这个病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下之是误治。下之后病可能会变化,如果不变,柴胡证仍在,还可与柴胡汤。虽然是误下,但这个治法也不为逆,所谓不为逆,是指没有造成坏病。误下后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是瞑眩状态。若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就与小柴胡汤不会有这个情形。由于泻后人虚,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药一旦中病就要发瞑眩状态,发瞑眩状态病一定会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要告诉病家,否则会把人吓着。
第二段说的是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鉴别。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就是大陷胸汤证。但满而不痛者,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人参主治心下痞硬,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这个方药来分析,病也有邪热内陷,所以也叫作痞,方剂叫泻心汤。其实泻心汤证,就是胃虚邪凑的病。柴胡剂的适应证是胁满,病在两侧,不是心下,有的会牵引到心下,但必有胁满。没有胁满柴胡不中与之。总之,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有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对人参这个药要有正确认识,现在有些人总想吃参,其实它不是个万能药。人参是能补虚,但它是补胃虚,而且是出现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如果胃实没有用人参的,对胃实的用人参有害无益。说人参补气也有道理,但这个气是指津液,津液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胃不好就不能化生津液,就会气虚,可以用人参健胃补津液,也叫补气。如上边说的手足冷,就是胃不能化生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要用人参来健胃补津液。
半夏泻心汤用人参健胃去心下痞硬,用黄芩、黄连去热,用半夏、干姜止呕袪水。人参与甘草大枣都是健胃安中的药,能治呕也能治心下痞硬。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温,都是袪水的。胃虚水就往上凑,胃中有停饮。所以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有渗水声,腹中雷鸣,大便溏泄,这个方剂都能治。这儿只是提一个心下满,证不全。全证是呕而心下痞硬,腹鸣,或者下利。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常用这个方剂。凡是有呕,大便又溏泄,肠鸣,心口堵塞,不愿意吃东西,就可用这个方剂。
牛哥杨思远喜欢就打个赏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