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技术流派樟树帮药文化探究一

第一作者:钟凌云,教授,博士,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从事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炮制作用机制及饮片质量规范化研究

  樟树位于我国江西省,是我国著名的“药都”,以药材交易、饮片炮制而闻名。樟帮药业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南方药材集散和加工炮制的发祥地,被人们称之为“药墟”、“药市”、“药码头”,为我国南方中药业的中心。后经南宋著名药师侯逢丙来樟树设药加工,开店经营,奠定了樟帮药业的基础,至明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樟帮药业发展体系。

  樟树帮作为我国四大传统炮制技术流派(樟树帮、建昌帮、京帮、川帮)之一,在道家文化与医药文化上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氛围,尤其构成了药事、药业、药俗和药膳为一体的樟树帮药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以来,对于我国地方炮制传统流派中的“医”与“药”研究多围绕着技术整理和特色挖掘,但对于其文化内涵较少涉及。由于中药炮制技术传承数千年,其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医药本身,而是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内涵,因此,本文对樟树药帮的形成历史,道教文化与药文化的关联,樟树的药事、药业、药俗和药膳等方面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以期为樟树帮药文化的发展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樟帮白芍飞上天

樟树帮形成的历史背景

  樟树的药业发展有多年的历史,以当地药材“樟”命名,始载于清道光《清江县志》,反映出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自古以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樟树自然而然成了重要的交易地,为樟树药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道光年间,樟树商界集资兴建了江西省古代第一大码头——上石埠码头,标志着樟树“药码头”的正式形成。除了水上交通外,早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尉屠睢便率军征岭开辟了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通南越道,樟树正处于这条官道的中心位置。宋淳化三年(公元年)为便利军事运输,政府修通了贯穿江西省内乃至湖南省的湘赣大路,至此,樟树镇已成为了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即明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描述的“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这是樟树药界之所以鼎盛繁荣的有利背景。

“见刀认帮”之樟刀

樟树帮的文化

道-药名山

  樟树市郊有闻名于世的道教名山阁皂山,山名始见于东汉,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阁皂山风景独特、药材丰富,吸引了许多有名的道学家、丹术家来这里采药炼丹。汉代道教始祖张道陵在西坑挂壁峰设坛;三国时,吴国葛玄在东峰采药炼丹;晋代,丁令威在丁仙峰修炼。此后,大批道学家、丹术家接踵而来,包括孙智谅、曾昭荣、谢仲初、葛洪、葛长根、杨介如、杜行正等。至唐仪凤年间(公元~年)道士孙道冲请于朝,中宗诏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代皇帝笃信道教,阁皂山的宫观盛极一时,“今学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宋杨申的《阁皂山景德观记》),蔚为壮观。

  除了景色优美与道教文化之外,阁皂山还是个天然药场。山中盛产的植物药材有当归、厚朴、杜仲、白术、佩兰、吴芋、紫苏、天麻、山棱、勾藤、半夏、天南星、黄精、防己、射干、瓜蒌、百部、花粉、辛夷、卷柏、山楂、贯仲、木番、芡实、藕节、莲须、桑椹、竹叶、桃仁、薄荷、车前、苍耳、菊花、八棱麻、金银花、金钱草、大青叶、石昌蒲、鱼腥草、益母草、夏枯草、穿心莲、仙鹤草、蔓荆子、七叶一支花、白花蛇舌草、茯苓、沙参、乌药、葛根、首乌、前胡、桔梗、玉竹、天门冬、肿节枫、大血行、大活血、千斤拔、绿花针、白马骨、毛老人、乳党参、山豆根等余种。动物药材有虎骨、豹骨、鹿茸、穿山甲等,还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菜花蛇、乌梢蛇、蝮蛇、祈蛇等可以入药。矿物药材有丹砂、矾石等。阁皂山丰富的道教文化氛围与品种齐全的药材造就了樟树帮道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有力促进了樟树药业的发展。

道-药名家

  在道与药融合方面,最著名的人物应为既是道教大家、又是医药学家的葛玄。葛玄,字孝先,祖籍山东瑯玡。早年从右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影响,年十八、九便渐得道教精髓,被道家尊称为“太极仙翁”。一生遁迹山岩,周游列国,曾在括巷、南岳、罗浮诸山炼丹,均未成功。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年),葛玄来到阁皂山,从北麓策杖而上,在东峰找到一处岩洞,以为“真神仙之宅”,于是选定这里修炼金丹。他谢绝人事,闭门读书,刻苦著述,撰成《祭炼大法》,《天生宝箓》和《箓符秘诀》等道家秘箓。他将道家文化与医药文化紧密结合,每日采药炼丹,闲来无事时,就与樵夫农妇共话农桑。一次时逢盛夏,葛玄在丹灶前连日炼丹,烟董火燎,身上生出许多红疹,燥痒难耐,经当地山民指点,在山间采来土茯苓、葛根,用泉水熬成药汤沐浴,红疹痊愈。从此,炼丹与采药成为葛玄在阁皂山的主要活动内容,他在炼丹的水土选择,药物药性疗效识别、鉴定、加工炮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认为是樟树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创始人,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并以此带动了樟树道与药文化的发展。

  葛洪,字雅川,号桴朴子,是葛玄的侄孙,同样是晋代著名丹术家、医药家。他自幼随葛玄高徒郑隐学炼丹术,后来继承葛玄衣钵,采药行医,炼丹制药,往来于阁皂山、西山、玉笥山、罗浮山之间。葛洪平生同样有许多著述,共有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和《西京杂记》等。

薄暮夕晒

樟树帮药事

  樟树帮最为著名的应是相关的药事活动,包括对药材的鉴别、净选、加工、切制、炮炙等方面的技术,均具有显著的特色,并以此总结出识药之绝、抖择之优、切制之精、炮炙之秘、成方之独,至今仍然产生深远影响。

识药之绝

  鉴别药材,俗称识药。识药不仅在于识别药材的品种,还包括识别药材的产地、真伪、优劣和质级。樟树各药材行、号、店、庄,都有识药的高手。药材一到手,他们就能说出其产地,辨明真假,鉴定质量。民国年间,金义生行有位老师傅叫敖攀福,他检验药材白天不用开包,夜间不用点灯,走近药材便能准确辨别药材。他执掌货栈六十余年,从未出过差错。识药也是药业学徒的必修课。他们从业之初,就要背诵识药口诀,练就识药基本功。在师傅指教下,对于识药的基本技术,如摸、看、嗅、闻、尝等,均一项一项刻苦练习,先是开眼练,然后是闭眼练,成年累月,渐渐练就了许多识药绝招。

抖择之优

  即对药材进行选净、分级。俗话说“药抖千层灰”。古时药材的抖择操作过程包括了抖、簸、筛、刷、捡、摘、揉、擦、砻、拭、刮、刨、插、劈、杵、揭、碾、轧、锯、榨、淘、切等办法,以除去灰尘、泥土、杂物、碎屑和非药用部分,现代炮制技术的净选加工方法即承袭于此。抖择不仅可去除杂质,更重要的是可使药材增值。药材经抖择之后,质量明显提高,因而价值成倍增长,故有“药无十倍不卖”之说,与现有的优质优价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樟树有俗语称:“吃的肉桂饭,穿的厚朴衣”,厚朴经抖择后每斤售价可翻3~4倍,稍加制作“上油”,使之外表显现金花灿烂颜色,再配以精良装璜后,价格更是在10倍以上。

切制之精

  樟树的切制工序包括了洗、润、切等工艺。精美的饮片需由精致的工艺进行打造。樟树帮著名的长春药店老药工余寿祥,能将一寸长短的白芍,切成片,片片薄如蝉翼,飘如飞雪,被赞为“白芍飞上天”。完整光滑匀称的白芍饮片,名震全国药界;同时,药材切制还带动了相关的刀具行业,民国时樟树熊文芹兄弟打制的片刀、药刀精致锋利,面小口薄,被誉为“樟刀”,为长江流域和江南各省药工所习用。

  第一道为洗药,包括洗、浸、泡的方法。有的质地坚硬药材要浸泡多时,有的疏松草类药材则要“抢水洗”,不能浸泡。如芳香性草本药材荆芥,“久洗无药味,久泡无药气”。樟树药业界洗药重视季节和药材质地的差异,灵活掌握洗药时间的长短,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口诀:洗药四季水,四季各相宜;夏秋须快洗,春冬不着急;药硬洗宜久,药软莫迟疑;遇到芳香药,随洗随捞起。

  第二道为润药,讲究“润功”。润功之重要,在于不失药物有效成分。樟树药业界俗语称:“三分刀功,七分润功”,“切药的徒弟,润药的师傅”。樟树润药的方法有盖润、闷润、露润、捂润。盖润就是将洗好的药材用湿麻袋遮盖,使药材润透为度。闷润就是将团块状药材洗后置容器中密闭,使之表里内外四周润度一致,如川芎,白芍之类多用此法。露润就是将药材置于露天,使其自然吸潮润软,这主要用于易溶解的药材,为避免水洗失去有效成分。捂润则是在切制前用湿热毛巾捂一下,使之既湿润好切,又不失有效成分,多为高档、贵重药材所采用。润药口诀为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均匀都一致。条坚药材微弯曲,块状药材掐入止。粗大药材无白心,贵重药材捂捂湿。太软难匀片子差,太硬伤刀又

费力。

  第三道为切药,樟树帮切制饮片最讲究刀功,各店号最佳刀工被称作“头刀”。刀功就是切制的功夫。樟树药业界切制能要求是厚薄一致、断面整齐、造型美观、容易出汁。根据药材形状、质地及药用需要,切制的饮片有各种规格和形状,大致可分为圆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刨片、段子、骰子、粉末、劈块、剪片、块粒等13种类型,其中圆片如白芷、白芍;骨牌片如杜仲、黄柏;斜片如黄芪、甘草(又称柳叶片);直片如白术;肚片(片张大、两面光亮、易现霜)如厚朴、肉桂;刨片如檀香、犀角;段子如荆芥、香薷;骰子如阿胶珠、骰子苓;粉末如田七;劈块如降香、油松节;剪片如七爪毛化、陈皮;块粒如蔻仁、山楂等,经过樟树帮方法切制的饮片,药长短适度、厚薄相宜、粗细得当、易于出汁。与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中药饮片片型相比,肚片、刨片、段子、骰子、劈块、剪片、块粒均具有独特的樟树帮药文化印迹。

炮炙之秘

  樟树帮炮炙药材,讲究选料独特,重技术、工艺结合,技术、工艺与药性结合,技术、工艺与临床应用结合的“三结合”。在药性和用药归经上,应用“三不同”,即用不同辅料和方法,不同炮制程度,达到不同临床应用的要求。依据不同炮制方法,总结出“逢子必炒,药香溢街”、“炒黄的药黄而不焦而香气回溢”、“火炮的药松泡酥脆”、“火煅之药酥而不坚”、“炒炭之药焦而存性”等炮制特点,并充分运用辅料炮制,有酒洗、酒炙、酒蒸等方法;以甘草、皂角浸渍而解毒,滋补药重蒸闷,藤黄山羊血制而去毒,鳖血炒柴胡,童便浸马钱子,七制、九制香附等特色方法与品种。

  在独特的炮炙饮片品种方面,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与复杂的炮制程序是樟帮饮片炮制的秘诀,如制柴胡、制珍珠、制马钱子等。制柴胡,古法多用酒制,取其上行、解表和里、升阳解郁之功,但樟树药材炮制的传统经验认为,酒制柴胡虽能升阳,亦能劫阳,因此凡阴虚阳浮者不宜酒制。樟树帮独以鳖血炙柴胡,既有升浮之性,又兼清肝退热、截疟之功,对骨蒸劳热及疟疾病人最相宜。制珍珠,古法用药冲皿捣碎,捣得珍珠四溅失落,又难煎出药的有效成分。樟树创造了豆腐煮珍珠的办法,即将珍珠用绢布包扎好,把包好的珍珠放在豆腐上,再覆盖上豆腐,豆腐重合固定后加清水煮2~3h,然后去掉豆腐取出珍珠即可。经过这样制作的珍珠,用手指便可搓揉碎,晒干研细过筛,即为珍珠粉。

  制马钱子是樟帮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马钱子历来有砂炒、油煎等方法,樟树帮药工经过比较、鉴别,独取尿泡法,采用童便来制马钱子,认为马钱子与童便都具有活血通筋的功能,用童便制马钱,两者相得益彰,功效更为显著,同时还可缓解马钱子的毒性,减轻副作用。

成方之独

  樟树药帮制作的方剂具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如参茸黑锡丸,在原黑锡丸配方(原方出自宋朝普宁寺高僧慈大师,含12味药)基础上,增加了人参、毕澄茄、母丁香、益智仁、化桔红、法半夏、鹿茸、赭石共8味药,取其增强温中壮阳之效,并重用红参、附子、鹿茸,以起回阳、益气、急救之功。追风苏合丸,在古方苏合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祛风散寒、化痰顺气功能的药物,处方由桔梗、僵蚕、蝉蜕、牙皂、制白附、防风、天麻、胆南星等17味药组成,成为治疗感冒风寒、咳嗽多痰的名药。成方药的制作使得樟树帮中药在临床应用方面疗效显著、独树一帜。

(未完待续...)

来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责任编辑

严军

投稿邮箱

jzmtgzs

.







































白癜风怎么办
白癜风能根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tx/4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