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所用柴胡物种辨析

柴胡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中国药典》年版收载了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2个种。柴胡属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1],目前西南地区多以竹叶柴胡B.marginatumWall.exDC.的全草入药,其他地区均以《中国药典》规定柴胡种的根入药。柴胡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挥发油类、黄酮类、木脂素类、聚乙炔类等。皂苷类成分主要包括柴胡皂苷a、c、d等;挥发油的成分种类差异很大,没有任何一种单体成分为全部种类柴胡所共有[2]。

近现代已有关于柴胡的本草学考证[3-13],但对清代以前医学典籍中记载柴胡品种仍有争议,主要是由于古本草对柴胡形态只进行简略的描述,且保留至今的某些本草典籍为后人重新收集整理润色而成,失去了本草的原貌。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慢,且古今药用柴胡的品种复杂,同名异物种极多。采药人多根据植物的大体形态或口口相传的经验进行辨认,其采集的药材很可能包含了柴胡属甚至其他属的多种植物,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药用功效,最终体现在医书典籍中描述的柴胡形态特点和临床疗效存在差别。中医药的发展有其连贯性与延续性,中药的使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中药的真伪和品质的优劣又决定了其治疗效果。柴胡是一个在本草中形态和药效描述方面存在争议的典型中药,由于柴胡属物种较多,直至今日各地仍存在不同种柴胡入药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历代重要医书典籍中所用柴胡的种进行研究辨析,厘清柴胡药用品种的发展脉络,分析药用柴胡品种混乱的缘由,进而帮助指导现代柴胡合理用药。

1

柴胡之名的演变

柴胡最早的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约成书于汉朝)中,列为上品,名茈胡,又名地薰[14]。《名医别录》(著者不详,约成书于汉末)记载:“一名山菜,一名茹草,一名芸蒿”[15],可能存在3种类型柴胡或1种柴胡有3种名称。魏晋?吴普《吴普本草》称其为山菜、茹草[16];西晋?张华《博物志》中称芸蒿[17];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则称茈胡[18];唐?苏敬《新修本草》(成书于公元年)首次出现柴胡的名称[19];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成书于公元年)称柴草[2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年)正式称柴胡之名并沿用至今[21]。

2

历代本草柴胡分布、形态记载与物种辨析

        2.1汉朝至唐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生川谷”[14],以此只能推测出柴胡生长的小环境。《名医别录》记载柴胡“生弘农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15]。弘农今为河南灵宝以北地区,冤句今为山东曹县西北地区。当时柴胡采挖期为农历2月或8月,这与现代柴胡的采挖时间类似。《博物志》记载:“长安并河内并有之”[17]。长安今为陕西西安,河内今为河南沁阳。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除沿用《名医别录》中对柴胡的描述,又指出其“状如前胡而强”[22]。在分类学上柴胡与前胡同为伞形科植物,且二者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2],但陶弘景所指为哪种柴胡则不能确定。《雷公炮炙论》是详细描述柴胡生境和形态特征的最古本草典籍,“茈胡,出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皮赤、黄髭须”[18]。银县今为陕西榆林横山区一带。雷敩对柴胡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依据其记载的根部特征推断此种柴胡应为红根柴胡类,疑似狭叶柴胡或其近缘植物。《新修本草》关于柴胡的地理分布综合了《博物志》与《本草经集注》的记载[19],该书描述柴胡“根紫色”,而目前研究并没有发现根部为紫色的野生柴胡,但柴胡的茎有时会呈现紫色。李达等[12]根据《中国植物志》中描述银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etY.Li“茎基部常带紫色”这一特征,认为《新修本草》中的柴胡为银州柴胡。这一结论有些过于牵强,或许《新修本草》对柴胡根色描述有误,唐朝之后的历代本草再无柴胡“根紫色”的记载。

2.2宋朝时期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承前人所述并补充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23]。由此看出宋代时柴胡道地产区进一步扩大,陕西、河南等地均有分布。隋唐时期的本草著作均收录“银州柴胡”。直到《图经本草》又出现:“柴胡,……,以银州者为胜。……,叶似竹叶……似斜蒿……似麦门冬叶……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芦头有赤毛”[23]。该书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记载并更加详细地描述了柴胡的形态特点,并首次提出银州柴胡品质好的观点。从幼苗叶形态分析,可能存在3种叶形的柴胡,但苏颂没有对其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从花色、根色、赤毛、根形、类似前胡等特征判断,此种柴胡很可能是狭叶柴胡或其类似种。

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成书于公元—年)中绘制了襄州、丹州、江宁府、淄州、寿州等地区出产柴胡的图谱[24]。南宋?王继先《绍兴本草》(成书于公元年)中也收录以上图画[25]。谢宗万认为淄州(今山东淄博)柴胡、襄州(今湖北襄阳)柴胡分别为柴胡的幼苗与成草;丹州(今陕西宜川)柴胡则可能为狭叶柴胡或银州柴胡;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柴胡类似少花红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f.pauciflorumShanetY.Li;寿州(今安徽淮南)柴胡应为石竹科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据此来看,当时有记录的入药柴胡品种至少有4种[26],潘胜利等[27]考证的结果也基本相同。《证类本草》反映了宋代时期入药柴胡包含数种植物,并已开始认识到不同柴胡的形态之间存在差异,不再将其统称为柴胡,而是冠以地名对其进行区分。

北宋?陈承《本草别说》(成书于公元年—年)记载:“柴胡,唯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两尺,香味甚佳。今虽不见《图经》,俗亦不识真,故市人多以同华(同即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合阳等地;华即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县、华阴等地)者代之,然亦盛于他处者,盖银夏地多沙,同华亦沙苑所出也”[28]。此段描述银夏地区产柴胡根部形如鼠尾,因此根部形态应为细长圆锥形,且香味甚佳,这2个特征与狭叶柴胡、银州柴胡很相似,但根长一两尺(30~60cm),比现代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银州柴胡的根都要长。刘晓龙等[8]认为根长这一特征与现代石竹科植物银柴胡更加相似。王年鹤等[7]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后认为古代医书中所描述的银州柴胡确为现代伞形科植物银州柴胡。本课题组曾在甘肃庆阳采挖到2株根长约30cm的野生狭叶柴胡。因此《本草别说》中所描述柴胡仍可能为狭叶柴胡或银州柴胡。现代狭叶柴胡、银州柴胡根长普遍偏短可能是由于野生柴胡被持续采挖,导致野生柴胡生长年限较短,柴胡根长较古代柴胡根长短。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古代医家认为银州所产的柴胡品质最好这一结论,同时也说明存在别的地区产柴胡替代银州产柴胡入药的情况。宋朝的本草中,含柴胡的方剂下均标注有银或银州。北宋?庞元英《谈薮》(约成书于公元年)中记载:医官孙琳用小柴胡汤治劳疟,3副才治愈,孙琳认为“北方银州者,只需一服,南方力减于北”[29]。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约成书于公元年)强调入药柴胡“要真银州者”[30]。说明当时的医家已经认识到柴胡的品质与生长地有密切关系。

2.3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中记载“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并指出:“银州,……。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北地所产者,……,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南土所产者,……。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近时有一种,根……,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21]。李时珍指银州产柴胡“长尺余”与《本草别说》等记载较吻合,而根色微白与《图经本草》的根赤色相距较远,可能其指的并非红根类柴胡。书中提到的“银柴胡”应为银州产柴胡的简称。根据描述的柴胡苗叶形,李时珍所指的柴胡应该包含几种柴胡属植物。该书是历代医学典籍中最早出现“北柴胡”这一名称的本草,但该“北柴胡”是否为今之柴胡,没有可进一步考证的信息。从中可以推测“北地所产者”“南土所产者”可能是“北柴胡”和“南柴胡”名称的最初来源。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成书于公元年)描述柴胡:“银夏柴胡,根类北沙参而大,皮皱色黄白,肉有黄纹,市卖皆然”[31]。可见当时的“银夏柴胡”已经完全取代了其他类柴胡入药。从形态特征来看,银夏柴胡并不属于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明?倪朱谟《本草汇言》(成书于公元年)认为当时存在3种柴胡: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32]。明?缪希雍《本草经疏》(成书于公元年)首次区分了银柴胡与北柴胡的不同药用功效:“……银柴胡,专治劳热骨蒸;……北柴胡,用于发表散热”[33]。这2种柴胡分别与《本草汇言》中描述的“银柴胡”和“北柴胡”形态相似。以上3本医书中描述的“银柴胡”与《本草纲目》中描述的银州所产白色而大的“伪充银柴胡”可能为同一种。臧载阳考证认为根长、色白而大之银柴胡应为今之石竹科植物银柴胡[6],这可能是由于石竹科银柴胡与银州柴胡生境重叠,未开花时二者的形态较相似[34-35]。由于银州产柴胡的品质从宋朝开始备受医家推崇,到明代时,野生资源已经变少且不能满足用药需求,以至于出现了石竹科银柴胡在市场上全面代替柴胡入药的现象。虽然此时医家已经认识到石竹科银柴胡与柴胡的功效不同,但仍把石竹科银柴胡归为柴胡类。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公元年)最早将石竹科银柴胡从柴胡中作为一种新药材列出,厘清了银柴胡与柴胡的使用混乱,认为二者“不可混用”[36]。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古代医家对柴胡种间功效和形态差异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药用柴胡掺假、掺杂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成书于公元年)记载:“今药客……,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俱杂在内,谓之统柴胡”[37]。多种植物苗混杂于柴胡药材中,说明当时的柴胡可能是以全草入药。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成书于公元—年)中论述:“柴胡,……,今药肆所蓄,不知何草。……,医者以为伤寒要药,……,无不用者,误人致死”[38]。当时的医家已注意到有其他植物冒充商品柴胡入药用,饮片掺假现象严重且致人死亡。

2.4近现代

近代由于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中医药理论受到强烈的质疑,促使中医中药体系分离,出现了专业的中药研究人员;改变了自古以来形成的中医药传承体系,并转向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逐步形成中药的功效是由有效成分所决定的学术观点并影响至今[39]。近代柴胡基原考证著作较少,丁福保的《中药浅说》(年)认为柴胡药材的原植物属伞形科,为多年生草本,自生于原野,有南北2种,即南柴胡、北柴胡之根也[40]。该书是最早提出“南柴胡”名称的本草书籍,但其对南、北柴胡的形态均没有任何描述。卢开运的《高等植物分类学》(年)只记载柴胡到属的水平,没有进一步种的水平分类[41]。当时本草书籍出现以“中文名+拉丁名”的格式标注柴胡属植物。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早将柴胡属植物分为13个种,其中即包括B.falcatumL.[42]。欧洲植物学界认为东亚的柴胡种B.scorzonerifolium、B.chinense、B.komarovianumLincz.是B.falcatum的亚种或变种,日本植物学界认同以上分类学处理[43]。当时的中药学家大多留学欧美、日本,受这些国家分类学研究影响颇深。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某些著作中,柴胡(北柴胡)的拉丁名仍标注为B.falcatum。如胡先骕的《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年)认为“北柴胡(B.falcatum)产欧亚两洲,中国自东北至广东皆产之;南柴胡(B.scahalinense)以及他种皆供药用”[44]。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植物学家开始认识到中国“B.falcatum”与欧洲“B.falcatum”是不同的种。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东北植物志》第3分册(年)最早将“南柴胡”的中文学名定为“狭叶柴胡”,并将柴胡、狭叶柴胡的拉丁学名分别更正为B.chinense、B.scorzoneraefolium[45]。肖培根的《东北植物药图志》(年)详细描述了东北地区的5种柴胡的形态特征[46]。《中药志》第1册(年)认为商品柴胡主要分北柴胡、南柴胡及竹叶柴胡3类;北柴胡及竹叶柴胡的基原植物为以北柴胡为主的多种柴胡属植物,南柴胡的基原植物为狭叶柴胡[47]。中国伞形科植物分类奠基人单人骅对中国柴胡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中国存在36种柴胡[48],这一研究结果编入《中国植物志》。《中药志》第2册(年)将商品柴胡分为3类,即北柴胡原植物为柴胡、红柴胡原植物为狭叶柴胡、竹叶柴胡原植物为膜缘柴胡B.marginatumWall.exDC.[49]。肖培根编撰的《新编中药志》第1卷(年)对商品柴胡的描述与《中药志》第2册完全相同[50]。柴胡药材基原的确定经历了由多个基原对应一种药材到一个基原对应一种药材的发展历程。

历版《中国药典》除年版外,均规定柴胡药材的基原植物为北柴胡、狭叶柴胡[51-53]。《日本药典》则规定入药柴胡须为B.falcatumL.[54],其在日语中称作“Mishma-Saiko”(三岛柴胡)[55]。

3

本草中柴胡功效的演变及物种辨析

《神农本草经》描述柴胡功效为“去肠胃中结气,……,寒热邪气,推陈致新”[14]。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认为柴胡可治疗胸肋苦满、往来寒热等[56]。《名医别录》记载柴胡:“除伤寒心下烦热,……,胸中邪气,……,大肠停积”[15]。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对柴胡功效基本与上述2本医书类似[57]。因此汉至唐时期,柴胡的主要功效为解表退热,行气解郁[58]。

唐朝之后,柴胡的功效出现了“治劳热、骨节烦疼”[59]和“补五劳七伤,……,消痰止嗽”[60],而这些新功效与现代石竹科银柴胡的功效相同[61],据此有学者认为从唐中期开始,药用柴胡品种包括石竹科植物银柴胡[10]。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则告诫:“柴胡,……,《药性论》、《日华子》皆言补劳伤,……,贻误无穷”[62],其反对柴胡可以“治劳”的理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则认为:“劳有五,……,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21],可见其支持柴胡具有补劳的功效。清?汪昂《本草备要》(成书于公元年)中认为柴胡“……肺劳亦用之者矣”[63]。

明清时期某些本草典籍除了总结前人关于柴胡的记述之外,对不同种柴胡的药性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本草汇言》中认为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均清热,分别可治疗阴虚内热、伤寒邪热、肝热骨蒸[32]。《本草经疏》记载:“柴胡……,其性升而散,故能达表散邪也”[33]。《本草从新》记载:“柴胡……,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37]。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成书于公元年)认为柴胡对“虚火上炎以及阴虚发热等”有治疗作用[64]。《本草经疏》《本草丛新》《本草求真》这3本医书均指出柴胡具有“发汗解表,升举清阳”的功效,而这与狭叶柴胡全草入药的功效特征相一致[10]。上述3本医书著者皆为江浙一带人士,推测至少从明代起,江浙一带的药用主流柴胡种为狭叶柴胡。

自近代开始,本草学家按照分类学原则将银柴胡归为石竹科植物,并继承了前人总结的临床运用柴胡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因此本草中柴胡药用功效与唐之前本草的记载相似。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年)认为柴胡“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65]。张山雷的《本草正义》(年)将柴胡归为清凉解热类药,主治“疏肝解郁,和解表里”[66]。张赞臣的《本草概要》(年)中将柴胡归属于发表药,功效为“解表和里、疏肝解郁、外阴调经”[67]。裴慎的《本草骈比》(年)中将柴胡归于发散风热药,功效为“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开郁”[6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抗炎、退热、抗病毒、抗菌、保肝、抗癌、免疫调节等作用,与历代本草所描述主要功效基本一致[2]。近代的本草虽已引入现代分类学和化学分析方法,但并没有指明具体哪些柴胡可以入药,形成了柴胡药材基原植物以柴胡、狭叶柴胡为主,其他柴胡属植物为辅的用药现状,直至今日。

4

结论与讨论

4.1汉至唐时期的柴胡药材基原植物已很难考证

从现存的医书典籍来看,汉至唐时期柴胡的药用功效是比较一致的。马亚民等[10]据此认为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药用柴胡种应为同一种,且为北柴胡。然而北方柴胡种类亦较多,且这一时期的医书对柴胡的形态大多没有详细的描述,因此将这一时期的药用柴胡品种确定为仅有北柴胡缺乏足够的证据。从柴胡功效一致性描述应该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所用的柴胡应为功效相似的一类柴胡属植物,具体包括哪些柴胡物种则不能确定。

4.2宋朝时期的柴胡药材存在多种基原植物

南北朝时期的医书《雷公炮炙论》记载银州产柴胡,唐朝的医书却没有记载,宋朝的医家却对银州产柴胡非常推崇,可能是由于唐朝时期银州所产柴胡的功效尚未被广泛认可或柴胡正处于品种的替代期。《宋史》中记载当时宋朝以货物交换的形式从西夏获得柴胡等药物[69],而当时的银州正处于西夏地域。宋朝的医家认为银州产柴胡质量最好,且具有之前医书所没有记载的功效。虽然近代对银州柴胡的品种考证已有较多的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宋及以前历代本草中伞形科狭叶柴胡或伞形科银州柴胡为柴胡之正宗品种,主要依据是柴胡的道地产区为古代银州,而伞形科银州柴胡为柴胡中的优良品种,用于治疗伤寒效果最佳[12]。也有的学者分析有关医学典籍后认为从唐末期开始石竹科银柴胡在中医临床上曾一度代替了柴胡,并盛行于宋、元[10]。之所以出现以上争议,可能是由于古代医书著者在使用柴胡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不同的使用心得,每位医家有其习用柴胡品种,导致对药材的形态和功效描述出现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入药柴胡同时存在数种基原植物,而每位医家对柴胡真伪的判别存在差异,导致最终入药的柴胡非同一种植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医家都认为银州所产柴胡的品质是最好的。结合医书中描述的柴胡形态和功效可以判断,宋朝时期医书中所指的银柴胡或银州柴胡应该是伞形科狭叶柴胡、银州柴胡和石竹科银柴胡等植物的总称。

4.3明代至今的柴胡药材基原植物逐渐清晰

从宋朝开始,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到了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区域[70]。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许多经典医学著作被更多地刊印和传播。中医学家有更多机会接触其他人的论著,并刊印自己的医学著作,促进了中药知识的传播和碰撞。从宋朝之后,本草典籍的数目显著增加,涌现出许多有名的中医。明清时期的医书对柴胡药用品种进行了进一步区分,并指出柴胡药材出现了混杂、掺假等现象。此时期的医书对不同形态柴胡的药用功效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当时药用主流柴胡应该包括石竹科银柴胡和伞形科狭叶柴胡、柴胡3类。刘晓龙等[8]认为清代以前我国主要的药用柴胡品种为伞形科狭叶柴胡与石竹科银柴胡,石竹科银柴胡在清代之前都是按照柴胡的名称进行使用。近现代由于现代分类学知识的传入和发展,对柴胡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已有清晰的描述。近几十年,虽然《中国药典》规定了柴胡药材的基原植物,但在各地区仍沿用其习用种。习用种之间受基原植物种间差异、生长环境、异地调种、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形态特征变异较大,导致药用柴胡种质鉴定困难及种源混乱。

4.4历史客观原因导致柴胡药材基原植物难以准确鉴定

综合历代本草典籍可以发现,古代医家对柴胡形态和功效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验证的过程。由于书中对柴胡的形态特征描述较少且大多没有相应的绘图,且当时的中医学家也没有分类学的概念,导致现代在研究古代使用何种柴胡入药时,需要通过简要的文字或功效描述进行辨析。古时出行不便,中医在使用柴胡入药时很可能就近采挖,而各地柴胡种类多且不一致、柴胡属植物有时是数种混杂生长且种间形态相似,不仔细甄别,很难进行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代医学家在使用柴胡时很可能将不同品种的柴胡混用或者误用其他属植物。因此不同医书关于柴胡的形态描述和功效记录方面存在一些迥异甚至矛盾的地方。

5

结语

中医学家对柴胡种间的区分是从模糊逐渐到清晰,对柴胡功效的认识也随着所用柴胡种的变化、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而日益丰富。历代中医在不断使用柴胡的过程中,同时也对优良药用柴胡种质进行了筛选。综合重要本草用药和医学家







































白癜风早期图片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tx/4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