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
柴胡,乍一听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远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药后柴胡被列为上品,是历代医家最常用药材之一。它不仅作用广泛、疗效强大,还是拥有美丽故事的传奇化身。下面,就让小科娓娓道来关于它的一切......
小科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均多有记述。
柴胡
Bupleurumchinense
柴胡-植物形状多年生草本,高40-85cm。主根较粗大坚硬,茎单一或数茎丛生,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
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
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胆经。
具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之功效,主治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煎服,每次3~10克。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柴胡原产中国,主产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苏联也有分布。其中,河南的嵩县盛产柴胡且历史悠久,其柴胡根粗气浓,有效成分“总皂甙”含量高于其他产地同类产品,属当地的一大特产。
药材典故
“柴”与“胡”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对姓柴和姓胡的结拜兄弟,每天都一起下地干活或者上山采药。有一天,他们出门时突然变天下起大雨,两个人赶回家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之后姓柴的弟弟就开始生怪病,一会冷一会热。大家都怕这怪病会传染到自己头上,纷纷躲着他,只有姓胡的哥哥对他不离不弃。柴弟弟病症过了很久还不见好转,大家就把他赶出了村子,胡哥哥毅然决定与他一同离开。
他们艰辛地来到了山上,柴弟弟又饿又渴实在难受,于是胡乱抓了身边的一把野草塞进嘴里充饥。没多久他竟神奇地觉得身体症状有所缓解,于是就告诉好兄弟自己吃了那种草。胡哥哥觉得是那草起作用,于是又摘了一些给柴弟弟服用。之后柴弟弟竟然痊愈了,于是他们就用彼此的姓氏给这个草药命名从而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柴胡”由此流传后世。
鉴多识广
柴胡种类复杂,国内柴胡属植物36种之多,且柴胡属的大多数植物均不同程度作为地方品种在实际应用着,因而品种混乱,给中药鉴别带来极大难度。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下柴胡的类别。
北柴胡
北柴胡由于产区较为分散,生长环境差异较大,造就了北柴胡外观形态也存在差异。整体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皮孔及支根痕,质软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薄易分离。气微香,味微苦。辛根头部膨大,顶端残留数十个茎残基及短纤维状叶基。
南柴胡
南柴胡又名狭叶柴胡、红柴胡、香柴胡、软柴胡。其主根发达,圆锥形,支根稀少,深红棕色,表面略皱缩,上端有横环纹,下部有纵纹,质疏松而脆具败油气,味微苦辛。基部密覆叶柄残余纤维,细圆,有细纵槽纹。
雾灵柴胡
雾灵柴胡根头部膨大明显,分枝少,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皮孔及支根痕,质较软,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表面有纵皱纹。
科普知多点
经典附方
在众多典籍中,《滇南本草》中对柴胡之药用特征作了最为详尽的描述:“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往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治虚热、调经用根。”
《滇南本草》
小科
中华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味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柴胡的两种保健食疗法。
柴胡汤
功用:
治疗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原料:
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步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每日三服。
柴胡粥
功用:
疏肝解郁。
原料:
柴胡10g,大米g,适量的白糖。
步骤:
把柴胡择净,放进锅里,加清水适量的,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天一至两剂,连续三到五日。
柴胡含有柴胡皂甙、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能起到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溃疡的作用。
白云山中一牌胆康片由柴胡、茵陈、蒲公英等药材组成,具有舒肝利胆、消炎止痛的疗效。
小科
白云山中一牌胆康片能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等胆道疾患,详情请查阅白云山中一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