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医圣古方,弘扬本草养生
中医食疗灸疗心疗,书山学海自有涯;养生养颜美体运动,每天学习一点点。
———————◆◆◆———————
1
中医痛经的辩证分型■■■■■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而又以本虚标实为多见。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其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01气滞血瘀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诚如《张氏医通》所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
02寒凝血瘀
湿热瘀阻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阴湿之地,则发为寒湿凝滞证痛经。《傅青主女科》即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之论述。
03湿热瘀阻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04气血虚弱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兼之气血无力流通血气,因而发为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即说明了这种病理机转。
05肾气亏损禀赋素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傅青主女科》已有“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的认识。
2中医膏方辨证论治痛经
■■■■■气滞血瘀证01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胸胁、乳房胀痛,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中厥冷,甚至昏厥;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理气行滞:香附、川芎、柴胡、郁金、乌药、枳壳、青陈皮、木香;
活血化瘀: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赤芍、三七、血竭;
化瘀止痛: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培元护胃: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佛手片、黄芪、生山楂、六神曲;
细料及其它:冰糖、蜂蜜、黑芝麻。
随症加减: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小腹胀坠或二阴坠胀不适,加柴胡、升麻行气升阳;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栀子、黄柏、夏枯草。
02寒凝血瘀证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腰骶酸痛,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伴面色青白、肢冷畏寒;口淡,舌质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或调经止痛方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温经散寒:肉桂、干姜、制附片、桂枝、乌药、小茴香、艾叶;
活血调经:当归、川芎、赤芍、香附、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川牛膝、鸡血藤、生山楂;
化瘀止痛: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益气补血:生黄芪、太子参、淮山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阿胶;
补肾调周:菟丝子、覆盆子、仙灵脾、鹿角胶、龟板胶;
细料及其它:黑芝麻、核桃仁、红糖。
随症加减: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沥,加附子、细辛、巴戟回阳散寒;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痛而胀者,酌加乌药、香附、九香虫;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宜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以散寒除湿。
03湿热瘀阻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清热调血汤或消癥止痛方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清热燥湿散结:黄连、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山慈菇、皂角刺、石见穿、炙鳖甲;
活血化瘀:丹皮、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行气止痛: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广木香、元胡、香附、郁金;
养血活血: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
健脾利湿和胃:生黄芪、川牛膝、泽泻、陈皮、砂仁、生山楂;
细料及其它:蜂蜜、冰糖。
随症加减:若痛连腰骶,加杜仲、续断、狗脊清热除湿止痛。伴见月经量多或经期长,酌加地榆、槐花、马齿苋、黄芩凉血止血。带下异常者,加黄柏、土茯苓、椿根皮除湿止带。
04气血虚弱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晰;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代表方: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补脾益气: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龙眼肉;
养血和血: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阿胶;
调经止痛:益母草、鸡血藤、香附、玄胡、郁金、艾叶、延胡索、甘草;
补肾益精:制何首乌、制黄精、枸杞子、山萸肉、炙鳖甲;
细料及其它:黑芝麻、核桃肉、红糖。
随症加减:伴腰酸不适,加菟丝子、杜仲补肾壮腰。
05肾气亏损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代表方: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补肾壮腰、强筋止痛:巴戟天、杜仲、续断、狗脊、山药、肉苁蓉;
温肾散寒:乌药、小茴香、肉桂;
温经暖宫:艾叶、小茴香、炮干姜、桂枝;
滋阴养血:当归、白芍、熟地、黄精、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桑葚子;
活血调经:益母草、香附、郁金、川芎;
健脾行气和胃: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扁豆、延胡索、川楝子、陈皮、炒谷牙、炒麦芽、炙鸡内金;
细料及其它:黑芝麻、核桃肉、红糖、蜂蜜、桂圆肉。
随症加减:腰骶酸痛,加菟丝子、桑寄生。经血量少、色黯,加鹿角胶、山茱萸、淫羊藿。头晕耳鸣、健忘失眠,酌加枸杞子、制何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夜尿多,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
310个食疗偏方专治痛经■■■■■1益母草炖猪肉此炖菜具有补中益气,活血化瘀,调经养血的作用。适用于月经先后无定期者。
做法:益母草洗净,用净纱布包好;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将益母草纱布包和猪瘦肉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同煮。吃肉喝汤。
2益母草蛋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行血散瘀的作用,对于因血块淤滞所引起的痛经有舒缓的效果。
做法:益母草5钱~1两、鸡蛋一颗、红糖少许。将益母草和洗净的蛋与适量水同煮,等蛋刚熟时剥壳再入红糖,滚沸关火浸泡四~八小时。
3山楂桂枝红糖汤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
做法: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4墨鱼炖桃仁此菜具有养血滋阴,活血通经的作用。
做法:将墨鱼在水中浸泡3小时,去鱼骨、内脏,洗净,切片;将核桃去壳取仁洗净;将墨鱼片与核桃仁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沸,再必用小火煮熟,加精盐和香油调味即成。
5桃仁猪肝粥桃仁有活血通经、止痛、化淤的功能,而猪肝能补肝养血,可舒缓生理期引起的不适。
做法:桃仁2钱、白米半杯、猪肝g、嫩姜丝少许、胡椒粉和鸡粉少许。桃仁及米洗净熬煮成粥;猪肝清洗干净后切片川烫;将川烫过的猪肝及嫩姜丝、胡椒粉投入粥中搅拌均匀即可。
6月季花茶具有行气、活血、润肤之功效。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做法:夏季或秋季采摘的月季花花朵,以紫红色半开放花蕾、不散瓣、气味清香者为宜,泡之代茶。
7红颜玫瑰饮玫瑰能养血行气、安定精神帮助睡眠,而洛神花生津止渴、养颜美容、助消化,可熬煮当茶饮用。
做法:玫瑰20g、洛神花5g、仙楂5g、冰糖少许、水cc。将药材稍做清洗后,一起熬煮三十分钟即可饮用。
8黑木耳红枣饮具有补中益气,养血止血,美肤益颜功效。适用于月经过多,贫血及身体虚弱者。
做法: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将黑木耳、红枣洗净。红枣去核,二味加水煮沸,去渣服用。
9姜枣红糖水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以及黄褐斑。
做法:生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碎末,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
10姜汁薏苡仁粥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做法:干姜10克,艾叶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两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八成熟,入姜、艾汁同煮至熟。
▼更多精彩推荐,请北京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