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练习
刘某,女,28岁。
产后患眩晕证,发则气逆呕吐。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病程已二月。血压14.7-21.3kPa(-mmHg),伴口干喉痒,心烦,夜卧不宁,纳差,二便尚可,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处方:____。
六剂,服药后眩晕大减,呕止食增,精神转佳。上方加减,续服五剂而安。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柴胡桂枝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李某,女,48岁。
所患之证颇奇,周身酸疼时,皮肤有如涂清凉油一般发凉透肤,伴见胃脘发胀,以进食后更甚。心悸,大便干。舌红苔白。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桂枝6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瓜蒌30克。
服药后腹中作响,矢气甚多,共进六剂,皮肤发凉及胃胀悉除。
按语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既具小柴胡汤解郁利枢之功,又兼桂枝汤调和营卫,调理气血阴阳之能。临床上多用于以下几种病证:1.少阳病证与太阳病证同时并见,即胸胁苦满或胁背作痛而又见有发热恶寒,或肢节烦疼等,用本方治疗效果甚佳;2.肝气窜证,发病特点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在胁脘胸背,甚至四肢流窜,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凡气所窜之处,则觉疼痛或胀满,用本方有特效;3.本方去大枣,人参,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等软坚化瘀之药,治疗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及早期肝硬化等,出现腹胀,胁痛如针刺,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证,坚持久服,常用良效。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各家论述
《伤寒来苏集》:桂、芍、甘草,得桂枝之半;柴、参、芩、夏,得柴胡之半;姜、枣得二方之半,是二方合并非各半也。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凡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当去人参,此以六七日来邪虽不解,而正气已虚,故用人参以和之也。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古方选注》:以柴胡冠于桂枝之上,即可开少阳微结,不必另用开结之方;佐以桂枝,即可解太阳未尽之邪;仍用人参、白芍、甘草,以奠安营气,即为轻剂开结之法。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