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八法之和法

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中医学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治病的医门八法。

清朝程钟龄的《医学心悟》:“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和法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法是中医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某种意义上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其特点是药效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症情十分广泛,适用于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现在也用来表里邪气双解,调和体内的寒热平衡等。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分析道:“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还强调和法的灵活运用,即“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则温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痃疟,皆从此推展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尽其和之法,将有增气助邪,而益其争,坚其病者,和云乎哉!”

适应症

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伤寒邪在少阳,气血不和,营卫不和。

应用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里有少阳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脉弦等。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药物虽仅7味药,确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等七味药组成,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协痛,腹胀,腹泻等病证。代表方为逍遥散、四逆汤、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45g,白术90g,白芍60g,防风30g。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俱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

3、调理胃肠:适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寒热往来,升降失司而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半夏泻心汤: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4、调和胆胃:由于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心下痞满,时或发热,心烦少寐,或寒热如疟,口苦吐酸,舌红苔白,脉弦而数者。代表方为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青蒿6克,竹茹9克,半夏5克,赤茯苓9克,黄芩6克,枳壳5克,陈皮5克,碧玉散(包)9克。

:本方用苦寒芬芳之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清泄胆府邪热,共为主药。半夏、竹茹化痰清热,枳壳、陈皮宽胸畅膈,和胃降逆,合为辅药。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作为使药。诸药配伍,使少阳邪热得清,胃中逆气得平,痰得以化湿得以除,气机宣畅,则诸症自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tx/11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