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88146.html
和解祖方—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炙甘草三两6g半夏半升9g生姜三
两9g大枣擘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中风,热人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共七味药,可以分成三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疏散少阳经中之邪,又有疏理少阳气郁的功效;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因而调畅通利,针对少阳病易经腑同病、气郁化火等两大特点,是本方的核心药组。第二组是半夏配生姜,两药皆味辛,以其辛散,可以助柴胡疏通气郁。针对少阳病易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的特点,此二药不但可以和胃降逆止呕,还可以化痰、消饮、去水,以助三焦水道之畅达。第三组药是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药,可以将其看成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半个四君子汤。气有余便是火,而此方在治疗少阳寒热往来发热性疾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到三个补气的药物?是因为少阳为小阳,抗邪能力较弱,所以用此三药在柴胡的引领下,可以扶少阳正气以祛邪,有助正气祛邪的作用。二是因为少阳之邪容易内传太阴,《难经》和《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虽然不是肝病,但肝胆互为表里,少阳阳气抗邪不力,邪气也很容易内传太阴,使病证由阳转阴。因此用此三药补太阴脾气,可谓治中有防,更是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智慧。
综上,小柴胡汤七味药相辅相成,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而且胆腑清和,则胃能降浊,脾能升清;三焦通达,则水升火降,气通津布,表里之气皆可调和,实是和解之良剂,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
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剂之一,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阴阳诸病,皆可加减应用。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可解郁;合补药,可扶正以祛邪;合血药,可行气以活血;合生津药,可解热以生津;合利水药,可行气以利水;合化痰药,可畅气以豁痰;合温阳药,可舒郁以通阳;合养阴药,可调气以育阴。若胸中烦而不呕,是热聚胸胁,未犯胃腑,热聚则不得以甘补,胃气不逆则不必辛散降逆,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以除热荡实;若渴,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故去辛燥之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木郁乘土,脾络不和,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以止痛;若胁下痛硬,乃邪郁少阳之经,阻遏较重,故去大枣之壅滞加牡蛎以咸寒软坚;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为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以利水;若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证未罢,无里热伤津之象,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以解外;若咳者,属水寒犯肺,肺气上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补、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化寒饮、五味子敛肺降逆。加减得当,男女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真可谓是左右逢源,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作为和解祖方,原方后注云:“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所以用去滓再煎之法,乃因方中药物性味有寒、温之差,苦、甘、辛之异,功用又有祛邪与扶正的不同,煮后去滓再将药液加热浓缩,可使诸药气味醇和,寒热同行,攻补并施,作用于同一枢机,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