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病因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739415.html
和
方剂
解
剂
凡以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本文所选之方主要适用于少阳证,肝郁脾虚、肝脾不和以及寒热互结、肠胃不和等证,故可将方剂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三类。
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邪在少阳之证。代表方如小柴胡汤、截疟七宝饮、蒿芩清胆汤等。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截疟七宝饮
常山、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果仁(去皮)各一两(3g)。
和解少阳,燥湿祛痰,截疟。
1.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
2.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
《杨氏家藏方》
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草青陈,
疟发频频邪气盛,劫痰燥湿此方珍。
蒿芩清胆汤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淡竹茹三钱(9g)仙半夏钱半(4.5g)赤茯苓三钱(9g)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g~9g)生枳壳钱半(4.5g)陈广皮钱半(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g)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通俗伤寒论》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调和肝脾剂
适用于肝脾不和之证。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四逆散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
《伤寒论》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逍遥散
甘草微炙赤,半两(4.5g)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者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各9g)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协,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痛泻要方
炒白术三两(9g)炒芍药二两(6g)炒陈皮两半(4.5g)防风一两(3g)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又腹痛,治在抑肝与扶脾。
调和寒热剂
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甘草炙,三两(9g)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伤寒论》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