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

赵某,女,37岁。胃脘疼痛、胀气、烧心1年,加重3个月,伴反酸,医院行胃镜检查,诊为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诊见胃脘胀满牵及两胁,剑突下及胸骨后灼痛,食后尤甚,自觉时常有食物上冲至咽喉;遇情绪波动时加重,伴纳差、心烦、口干苦、疲乏、睡眠差、舌红、苔白、脉弦滑,月经周期正常,色、质无异常,二便调。证属肝胃失和,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柴胡、香附、焦三仙、紫苏梗、陈皮各10g,炒白芍18g,炙甘草6g,枳壳12g,黄连4g,吴茱萸2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忌食生冷、油腻及甘酸之品。二诊:胃脘及胸骨后胀痛明显减轻,口苦减,纳食好转,仍有反酸烧心、口干等。守方加海螵蛸20g、黄连5g、吴茱萸1.5g,以防气郁化热及加强制酸之功。又服10剂,诸症大减,唯乏力、精力不支,以参苓白术散善后而安。常用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香橼疏肝解郁,条达肝木;陈皮、木香、赭石、旋覆花、甘松、绿萼梅、谷芽、麦芽、枳壳降胃逆、通腑气、调脾胃;重用白芍15~30g配甘草,缓肝急,柔胃阴,与理气药相辅相成,缓解肝胃上冲之逆气。此外,可据症调整左金丸之黄连、吴茱萸比例,有效抑止反流。如肝郁化火用黄连、吴茱萸6∶1,寒邪盛则1∶6,寒热不明显3∶3;或以黄连炒吴茱萸,也可用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加强制酸效果。胃脘、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胀闷不适,常见诱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逆犯胃。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脾升胃降,肝气调畅,乃相因相用。肝胃一荣俱荣,一伤俱伤,生理上互相促进,病理则互相影响。颜正华临床将肝胃失和归纳为3种原因:一是多数患者先有精神刺激,脘腹不适随即出现。即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致脾胃升降失调,出现“木不疏土”。症见脘腹胀痛、烧心、纳差、呃逆。二是肝气横逆,脾胃失和,浊气上逆,即“木横克土”。症见脘腹胀痛窜及胁肋、反酸、呕逆、嗳腐。三是饮食失节,脾胃失健,升降失枢致肝失条达,即“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症见食少纳呆,胃脘隐痛、胀闷,泛酸,呕恶,因此,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主要病机不外肝胃失和。治疗关键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颜正华擅用理气疏肝、通降和胃,肝胃同调法。选择药物忌刚宜柔、升降相因,药性以轻灵、流通见长。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肠胃道疾病问题,可免费咨询张老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ry/5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