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排毒汤的全方: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这个方子里面的药很多,我在中医与疫情(三)中,曾详细的分享过我对其君药麻黄的认知和理解。
该文发表后,很多中医高手在后面对麻黄做了补充,非常好,我先把补充意见分享给大家:
浙江杭州的一个中医的留言:
这个方子解读得很不错,专业知识正确+特别通俗易懂;麻黄还有一点经验对于肺炎渗出积液算是很特效的预防肺纤维化
一个米米的读者的留言:
麻黄,又名龙沙——龙则可升可降,可大可小,沙则能聚能散,故有大小青龙之称。麻黄中空象离卦,为火位之药,火之味苦。太阳寒水为病,以咸泻之,以苦补之。麻黄味苦补水,性温散寒,正所以助太阳之火以御寒也。此次对治新冠疫情,还真少不了麻黄。
在此谢谢两位真正的业内人士。
因为麻黄是清肺排毒汤里的君药,所以花在它上面的笔墨就多一些。下面,关于这个方子的其他方面,我也来解读下:
一、组方的争议
很多中医科班的朋友看到清肺排毒汤后曾有意见:
这哪里有张仲景的影子?
特别是经方派的朋友,更是对该方有看法:
这完全是围追堵截嘛,没有一点配伍妙道的感觉。
传统的经方派,特别是医圣张仲景本人,对方子的配伍特别讲究。记得我读《伤寒论》那会,看到一个个医圣的方子,简直像看到一个个艺术品,非常精炼!
张仲景的方子有以下特殊:
1、药数少。往往就几味药,很少有大方。2、轻重鲜明,“两极分化”、一副药里,计量大者大到夸张,计量小者,点到为止。给人一种有的放矢、轻重鲜明之感。3、不重复,不多余,不遗漏。一副药里,如果一味药能解决问题,绝不增加其他“帮手”,决不搞围追堵截和广泛撒网。同时,该有的药,一味不少。常常给人“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感觉。4、配伍精妙,药和药之间,轻重缓急的搭配、靶向和归经的归属,非常传神。总之,张仲景的方子的整体风格是:
干净
漂亮
生猛
这种风格也是后代很多医家的毕生追求。
反观清肺排毒汤,居然达21味药之多。且药与药之间,大多平铺直叙,核心药物的用量也是大致一样,不是9克就是6克,无偏向无主攻,给人整体的感觉就是“乌合之众”、“打群架”。
关于这一点,我也和很多业内的中医交换过意见,大家的观点跟我类似,那就是组方确确实实不漂亮。
但,它的效果又经过实践验证,这有点让人纳闷。
我丢下中医书籍已经十余年,对这种现象也无法给予石破天惊的回答。只能按照我的十年前学的中医知识常识回答这个问题。
1、丑功夫,俊把式。有些东西说不清楚。一副药最大的魅力在于有效性,而不是组方的漂亮、符合理论。葛又文当时研究出清肺排毒汤是经过在自己身上验证,又在自己孩子身上验证,效果确定后才敢把该方献出去的。
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人家这个药物经历过全国那么多冠状病毒的病例的检验有效,我们何苦再去削足适履呢?
2、我想起孙思邈。在中医史上,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孙思邈被称为药王,说明医学上张仲景无与伦比,药学方面,孙思邈堪称一绝。
孙思邈生活在唐代,他看过张仲景的《伤寒论》,肯定也精通张仲景药方配伍。但,孙思邈又善于学习和收集他法,比如道家的医学方剂、民间的医学方剂。
我曾经看过一份文献,大意是说,孙思邈收集到很多好的方子,效果非常奇特,但是药味特别多,一个方子几十味药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由上百味药组成。如果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或者按照张仲景的组方原则,这些方子都严重“违规”,甚至是“胡闹”。但这些方子效果都很好,有些是孙思邈亲自验证的。
对于这些方子为什么是这样组成,药王也无法给出解释。为了尊重原貌,孙思邈没有对这些方子进行丝毫删减,原封不动的记载下来,传于后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千金药方》里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方子的缘由。
后世有些医家,也别出心裁地搞出大方复制法,其思路跟药王收集在《千金要方》的方子类似,就是以药味多、药复杂为主要特征。这跟我们今天的主角清肺排毒汤类似。
所以我就想,葛又文是不是受到这一医学流派的影响,搞了一个“大”方子。
这有点类似我们做股票,有人喜欢集中持股,就拿几个核心龙头股,看起来干净、漂亮。
但也有人的投资组合里是一堆股票,甚至上百个股票组合,也能取到好成绩。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别人,关键是效果好就行。
当然,葛又文拟定的清肺排毒汤才21味药,不算特别多。
二、独特的药物:柴胡、细辛、藿香及其他
清肺排毒汤里,麻黄是君药,所以我上一篇文章花费大量篇幅写麻黄。除了麻黄,这个方子还有20味药。如果每个要都介绍下,估计还得20篇这样篇幅的文章,还是算了吧。我就把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药介绍给大家认识。
首先,柴胡。
柴胡是长这个样子。
柴胡是干什么用的呢?
1、退烧
2、疏泄、解郁
3、升阳
柴胡的核心是作用于少阳,大多解决与肝胆有关的问题。所有治疗肝胆方面的方子,几乎都要用到柴胡。
先说退烧。柴胡解决的烧和其他高烧还不一样,它一般解决两种情况的发烧,一种是西医难以搞定的那种莫名的发烧,比如我曾经写过邓铁涛给徐向前元帅治疗发烧,用的就是小柴胡,其中的柴胡就是君药。当时西医怎么治疗,徐帅的发烧就是不退,邓铁涛用巧用柴胡,可谓药到病除。
另外一种发烧就是寒热往来,就是病人明明感觉发烧,但是有时候又是冷的,又需要盖着厚厚的被子。或者一会发烧一会发冷。还以一种更奇怪的发烧,就是身子上面发烧,下面发冷。更奇怪的还有左半身发热,右半边发冷。治疗这种情况就是柴胡的特长。
本次冠状病毒的很多病人,我看电视上的采访,很多都是寒热往来,有的既怕热又怕冷,用柴胡正好。清肺排毒汤里把柴胡放在重要位置,非常恰当。
再说解郁:结郁也叫疏肝解郁。中医认为,生闷气、不得志、斗气容易伤肝,肝气不疏通又更加郁闷,久而久之容易肝气郁结,得各种疾病,最常见的失眠、女性乳腺增生、乳房肿块,等等。任何病人,只要得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也都有郁闷紧张的一面,所以一些国医大师喜欢在常见的方子里加上柴胡或者郁金,就是解郁的。清肺排毒汤里方柴胡,也有这方面的妙用。我们最常见的一个方子逍遥丸,就是重要柴胡。
最后是升阳。肝本主升和泄,疏通良好,自然升阳。
柴胡的这些独特作用,让柴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小柴胡汤,该方剂几乎是中药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方子。也是我这一生吃过最多的中药。
只要我的感冒症状出现恶心、头闷闷的疼,同时伴随想吐、怕冷和眼睛五官部位不舒服,我吃小柴胡颗粒必好。屡试不爽。
二、细辛
细辛是一个在今天不常使用,但古代常使用的药。
这并非是因为细辛不重要,医院怕打官司,很多医生怕惹麻烦。
细辛曾经有“细辛不过钱”之说。意思说说,细辛用多了,可能会出人命。
事实上,这是误解,是中医典籍的以讹传已。
我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细辛的文章,写的比我写的好,原文分享给大家:
细辛杀人案
细辛曾经在宋代摊上大事了: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发现旁边放的一些药,经鉴定认为是细辛粉,所以后世从此就流传了“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这一说法。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一书:“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中医药界目前还在延续着此说法,逐渐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一条清规,一是医生不敢用,二是药店也不让你用。那么细辛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陈修园曾经细辛翻案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细辛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细辛在医生张仲景那里,更是上品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的方剂有20首之多,例如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其用量多为三两,且并未言其禁忌,按照汉代的剂量考证,一两约15克,经方用量细辛可达45克之多,可见细辛入汤剂用量不应拘泥在一钱(3克)之内。大量的事实说明,在现实条件下,“细辛不过钱”之说已不再适用,它既不符合临床实际,又束缚了医生的手脚。“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这条戒律也应该改改了。
虽然细辛已经被人翻案,医院对细辛依然存在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中医给医生开细辛,一般不会太多。
我看清肺排毒汤细辛用6克,感觉还是可以的。
细辛是干什么用的呢?
1、散寒
2、温阳,祛风,祛寒湿
细辛这个药,它驱寒,散寒,祛寒湿,跟其他药物不一样,比如附子、麻黄,他们有时候不如细辛。细辛有两个特点:
1、彻底
2、掘地三尺
什么意思,就是说细辛能把体内的寒湿直捣黄龙,深入到其他药物无法深入的地方。我把这一点叫掘地三尺的散寒。或者叫搜刮式驱除体内寒气和潮湿。
细辛本来就生长在寒湿的环境,它能在那么糟糕的环境下成长,就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能对抗它们。
我曾经介绍过过麻黄附子细辛汤,里面的细辛就是负责搜刮式驱除寒气的。
清肺排毒汤把细辛加入进来,对长江流域特别是武汉地区的病人来说,考虑其寒湿和肺部积液,还是非常精准的。
三,藿香
藿香的核心作用: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呕吐、泄泻、暑湿、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
总结起来就是化湿、止呕,着用于脾胃。冠状病毒,特别是武汉地区的,一开始就是从湿从寒,五运六气学说也印证这一点,而藿香又是治疗湿气的好定西,选择藿香,我一点不觉得奇怪。
当然,这种组方是时方派的思路。
特别需要提出来的是,藿香是赫赫有名的藿香正气水的君药。而藿香正气是我认为效果最好的三副药之一。我对这个要非常有感情,每次出差,我包里最常备的就是藿香正气滴丸。
葛又文在清肺排毒汤里加入藿香,而藿香又与清肺排毒汤的几个母方---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毫无关系,所以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葛又文肯定对藿香正气本身的效果非常叹服,才把藿香正气的君药藿香加到清肺排毒汤里面的。
也许,他也经常用藿香正气。
需要让大家知道的是,藿香正气的组方不是张仲景,而是宋朝官方修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子。不过,虽然是官方修撰,但药方子的原始发明人,很可能是民间的某个高手。
本来中医,很多都是民间的智慧。
好,清肺排毒汤还有很多味药物可以给大家解读,但限于篇幅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