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养生的开始。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秋季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所以,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即保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精神养生:秋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绪比较容易低落。专家提醒,秋天要特别注意情绪调适,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遇到伤感之事应主动排解。二、运动养生: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三、饮食养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养肺。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四、药物养生: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但是虚症病人不宜随便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五、疾病控制方面: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针对儿童而言,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由于小朋友个体存在些许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中暑”现象。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或者使用外用贴剂如银胡感冒散进行及时治疗。另外,对于初秋夜晚多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导致的腹泻、头重等,有关专家提醒,初秋之际,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凉,不要猛吹空调,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对吹。专家还建议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雪上加霜。最后,针对于很多办公室或者没有办法进行持续很长的户外活动的朋友们,这里准备了养肺三招,辅助调养肺脏:1.摩鼻:先用冷水清洗鼻腔,然后再对鼻子进行按摩,如点压迎香等穴位,用双手大拇指上下摩擦鼻梁两侧,或按住鼻孔一侧重点让另一侧鼻孔通通气。可强健鼻腔功能、保护呼吸道。2.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适当用力地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同时进行叩齿,吞咽口中津液。捶背时,先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及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各捶6-8遍。捶背可以健肺养肺,预防感冒。3.摩喉:坐立均可,端正身体的姿势,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左右手交替按摩各36次。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以虎口对准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摩,动作宜缓慢,用力适当。利咽喉,预防感冒咳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购买使用产品:图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