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例是去年11月份的事,现在仍然记忆犹新。W先生因长期照顾患糖尿病眼疾的妻子,已经反复腰痛半年,最近半月劳累后加重。他之前曾在一个开诊所的亲友那里接受封闭治疗,当时有效,后面又再发了。这次的发作以右侧腰臀部酸痛为主,弯腰时特别明显,酸痛厉害时整个人情绪低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腰痛起来感到人活着都没有意思了”。除了腰痛,细问还有以下表现:早上起床后感恶心,咽部不舒服,胃口还算正常,大便偏稀粘,小便量少色黄。手脚、腰部均不觉得冷。W先生的体型中等偏瘦,面色偏黄暗,平时因工作经常应酬喝酒,而且性子比较急。
我让他躺下来,检查了下腰部的体征,在右侧腰肌紧张,在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按到一个明显的压痛,这是怀疑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腰三横突综合征属于劳损性腰痛的一种,尤其多见于瘦长型患者,一般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可按压到明显压痛或局限性肌紧张、肌痉挛。按压时由于第二腰神经分支受刺激,通常可引起放射痛达大腿及膝部,但不会到膝部以下,可以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肢痛鉴别。第三腰椎右侧横突将是我对W先生针灸治疗的关键点。
然后我为他做中医腹诊,他的腹部按起来比较充实有力,两侧腹肌按之挛急,犹如两根木棒立在脐旁。按到其两侧肋弓下缘时,有明显的抵抗感,即中医腹诊所谓的“胸胁苦满”,但他自己平时并无胁肋部位的不适。最后摸他的脉象是弦而有力,结合他前述的症状表现,当时脑中出现的第一张方子就是——柴胡疏肝散。
我先为W先生进行了针灸治疗,主要取穴是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针后温灸)、秩边(右),肾俞(双),大肠俞(双),昆仑(右),手三里(左)。这组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第三腰椎横突附近组织的痉挛,疏通足太阳膀胱经气血瘀滞的状态。针后配合口服中药,处方以柴胡疏肝散合用四妙散,再加上延胡索、红花、桃仁3味活血理气药,使用常规剂量。
两天后W先生再来针灸复诊时,神情变得轻松了。诉前天针灸完回去后腰还是很酸痛,情绪仍旧十分低落,本来觉得可能治疗没有效果,没想到服用中药后,全身开始感到轻松,早上醒来时腰痛也明显缓解了。我继续给予针灸治疗,总共1周3次针灸后W先生腰痛完全缓解,随访至今没有复发。我确信是柴胡疏肝散再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的《证治准绳》,是一张经典的理气活血方。该方是在《伤寒论》名方“四逆散”的基础上,加上香附、陈皮、川芎3味理气活血药物组成,具有缓解情绪压力、解除躯体的紧张状态,以达到止痛的作用。W先生服药后人感轻松,就是该方舒缓情绪效果的体现。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应用广泛,黄煌教授主编的《名中医方药传真》中概括其应用指征如下:1.肝气郁滞征象:胁肋胀满、肝区不适、上腹胀痛、心中烦躁等。2.肝胆郁热征象: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厌油等。3.痰气交阻征象:咽中不适,如有物阻,有痰咳出。4.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该方适合符合上述表现的包括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失眠、顽固性头痛、胸痛、胁肋痛等消化科、神经科、疼痛科多种病症。
由于四逆散为本方的核心结构,故适合该方的人群,大多具有以下“四逆散”体质特点:体型中等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表情淡漠,情绪低落,主诉多,舌苔多薄白,舌质正常,四肢冷,女性月经前大多乳房胀痛(《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最重要的是腹诊会发现上腹部及两胁下腹肌比较紧张,腹部按之比较硬,即存在“胸胁苦满、腹部挛急”。
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腰痛,体现了中医“调神”治痛的思想。中医认为精神神志的异常和躯体痛症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如长期的抑郁、焦虑情绪会导致躯体疼痛不适的发生,而疼痛本身又会加重不良情绪,两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而“调神”即打破这种循环。调神可以用针灸,如使用神门、内关、百会、太冲等穴位;调神也可以用传统方药,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W先生腰痛的治愈,也是对这种中医治病思路的一个有力佐证。
(记于-3-15)
黄迟艺医生门诊信息
杭州御仁堂医疗门诊部
坐诊时间:周二、四、六白天,周五下午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