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永亮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腺体与上皮萎缩,胃黏膜变薄,或伴有肠腺及幽门腺化生为特征的疾病类型。CAG发病率约占慢性胃炎20%左右,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目前临床尚未特效治疗措施,西医常用五肽胃泌素、消胆胺、吗叮啉、胃复安、西沙比利等药物治疗,虽能快速改善上腹部胀满、隐痛、嗳气等症状,但长期用药不良发生大,且一旦停药容易反复。多年来中医在CAG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且逐渐凸显出一定效果。本研究将益胃生津汤与柴胡疏肝散联合应用于CAG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资料
选取年6月~年8月我院治疗CAG患者例。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CAG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5.85±10.53)岁;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6.12±11.05)岁。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维酶素片(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g/次,3次/天;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mg/次,3次/天;法莫替丁(沈阳澳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mg/次,2次/d。所有药物均温水口服,持续用药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胃生津汤+柴胡疏肝散治疗。柴胡疏肝散组方:佛手10g、柴胡10g、香附9g、白芍20g、乌药9g、陈皮6g、百合9g、枳壳8g、甘草8g。益胃生津汤组方:黄芪30g、丹参30g、乌梅10g、白术15g、莱菔子20g、蒲公英30g、半夏10g、麦冬15g、当归15g、吴茱萸2g、黄连6g。以上中药加水煎煮至ml,取汁水口服,1剂/d,早晚各1次,持续服药3个月。
结果
对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主要包括纳差、痞满、嗳气等症状)进行观察比较,各项0~3分,积分越低患者症状改善越明显。发现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6%(47/51)高于对照组76.47%(39/51)。在中医证候积分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纳差、痞满、嗳气积分较低。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胃反”、“胃痞”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情志失畅、外感邪气等因素下伤及脾胃所致。中焦脾胃为调节人体升降气机之枢纽,脾胃受损,则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进而引发痰阻、血瘀、郁热等症候,故而和胃降逆、疏肝理气是CAG治疗之关键所在。
柴胡疏肝散由佛手、柴胡、香附、白芍、乌药、陈皮、百合、枳壳、甘草等组成,方中柴胡、香附、积壳、乌药、佛手有和胃止痛、疏肝理气之作用;甘草、白芍可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又能防止柴胡升散太过而伤肝损阴;陈皮燥湿化痰、理气降逆、散结消痞,百合养阴润燥,诸药共用共同发挥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之功效。此外中医认为胃病热则不降,伤阳则涩而不行,寒则不通,伤阴则滞而不运,无论寒热虚实均会损伤脾胃,致使血气瘀滞。
益胃生津汤由黄芪、丹参、乌梅、白术、莱菔子、半夏、麦冬、当归等组成,白术、黄芪可益气健脾,促使胃中津液生化不绝;当归、丹参可通络化瘀,促使津液运行;莱菔子、乌梅、麦冬可消胀除满、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枳壳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祛邪扶正,共奏通络化瘀、益气养阴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纳差、痞满、嗳气积分较对照组低,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用益胃生津汤与柴胡疏肝散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来源:《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
·上半月10·总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