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汤治发热案
作者/何运强
王某,男,17岁,河北省献县一中学生。年11月19日初诊。
患者发烧3天,体温持续在39℃左右,伴头痛、头晕、轻度恶寒。服用扑热息痛后体温随汗出而降,但不久体温又升,静脉点滴病毒唑、双黄连、菌必治等药未见明显疗效。血常规检査无异常,无咳嗽、咳痰、咽喉疼痛等症,舌红,苔微黄,脉弦数。
处方:柴胡40g,黄芩30g,连翘50g,甘草10g。2剂,水煎服,并嘱停所有西药。
服上方一剂药,体温即恢复正常。2剂服完,未见发热反复。
临证心得:病毒感染虽属小病,但治疗方法错误也会迁延病情,从而持续不愈或变生他证。经方治疗病毒性感冒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上方是黄师的经验方,名“退热汤”。
黄师经验:本方有辛凉退热之功,对呼吸道感染、热不退者疗效很好。本方是从小柴胡加减而来,因是发热,所以去了人参、半夏和生姜、大枣。加连翘,是因为连翘擅长清风热,对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者,对头昏、心烦、失眠者,对咽喉充血、淋巴结肿大者,对发热而呕吐者,都很有效。
柴胡退热,必须大量。《伤寒论》原用八两,按一两3g换算,也需要24g!柴胡还必须配伍甘草,因为看《伤寒论》原文,小柴胡汤的加减很多,人参、生姜、大枣、黄芩均可去,唯独柴胡、甘草不能去。
本文摘自《经方实践得失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何运强。
通便能退热
作者/戴献钧
外邪化热传里,或过食辛燥,致热结中焦,临床上常见发热恶寒,蒸蒸发热,汗出热不解,大便秘结,腹满痛等。此时若用汗法则益增其热;若用清法则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只有用下法,疏通腑气导热下行,尤如釜底抽薪,方能退热。
例如:李姓男孩,8岁。因流涕、咳嗽10天,发热半天住院。查:体温38.1℃,咽红(++),扁桃体II度肿大,左侧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血象:白细胞29.6x10^9/L,分类:中性0.80,淋巴0.18,酸性0.02,诊为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入院后经用银翘散加石膏、板蓝根、一点红内服,肌注鱼腥草针2天,疗效未显,体温反而升高达39.5℃,头痛,汗出热不解,2天未大便,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厚稍干,脉数。
此属肺胃蕴热,热结中焦,邪无出路,热毒上犯咽喉所致。治宜通便泻火,导热下行,方用:大黄10g、玄明粉8g、枳实10g、厚朴6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5g、山柳菊10g、甘草5g、新雪丹1瓶。2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泻下4次,体温降至正常,舌黄苔退,扁桃体脓点消失。观察3天无发热而出院。
凡外邪传里,热结中焦之里实证,运用下法可收立竿见影之效。惟对年老体弱者,或婴幼儿则药量须灵活掌握。因药量不足则无以祛邪安正,过量则又极易伤阴耗液,酿生他变。故用时应胆大心细,药量要足,可少量多次分服,但求便通热解即可,不必尽剂。
本文摘自《当代中医名家医话·儿科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戴献钧,中医书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