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应用小柴胡汤治疗伤科疾病经验初探
陈利国郭艳幸
医院(医院)(洛阳)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建设项目”资助(国中医药人教涵[]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ZY通讯作者:郭艳幸
摘要:小柴胡汤在骨伤科杂症中应用广泛,临床疗效显著,本文系统总结了平乐正骨在治疗骨伤科杂症中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经验,认为小柴胡汤为和法之代表方,内调肝胆脾胃升降,外和营卫气血出入,理气祛瘀活血,降气止呕、止咳。凡临床病症,只要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的,均可加减应用,“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关键词:平乐正骨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小柴胡汤
平乐郭氏正骨是祖国医学的一支奇葩,她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经过余年医疗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治伤理论和医疗方法,以其优良的的疗效和独特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中医骨伤科历史较为久远的重要学术流派。平乐正骨学术思想可从其五十年代代表著作《平乐郭氏正骨法》一书中充分体现。作者研读过程中收益颇丰,现仅将其应用小柴胡汤治疗伤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初步探讨。
1《平乐郭氏正骨法》中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伤科杂症的范围
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郭氏应用小柴胡汤主要治疗下列疾病:1、发热:外伤瘀滞于内而生热者,小柴胡汤加破下之剂。药用:小柴胡加西当归12g石膏4g大黄6g赤芍9g红花3g桃仁6g羌活3g生地12g。水煎黄酒为引。2、痰喘:瘀滞肝盛肺燥则生痰作喘,小柴胡汤加清热之剂。药用:小柴胡汤加青皮3g川贝5g二花9g连翘9g橘红5g寸冬9g糖瓜蒌6g丹皮9g五味子3g怀生地12g。3、烦躁:外伤胸胀痛而烦躁者,柴胡四物汤。小柴胡汤加西当归12g杭白芍9g川芎6g生地9g。4、发热谵语:外伤因发热而谵语者,小柴胡汤合归脾汤加减方。小柴胡汤加枸杞6g白术6g茯神9g枣仁9g当归9g远志9g丹皮9g赤芍9g羌活6g红花2g连翘9g二花9g。5、少腹作痛,小便不利:伤后少腹小便不利,脉数,舌赤或小便作痛尿色赤黄者,为瘀血热结小肠,宜小柴胡汤加泄心火,解小肠瘀热之剂。药用:小柴胡汤加黄柏6g黄连3g栀子6g二花9g连翘9g木通6g。6、开放骨折:大剂量小柴胡汤预防破伤风的发生。“一般红伤可先服用小柴胡汤一剂作为预防。如受外伤以后发现患者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发渴,饮水不休,此时破伤风之初期,当用疏风散服之,盖被微出汗即愈。如发现患者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坐卧不安,面发赤红者,则如疯狂之状,此风入二期(阳明经),可用追风丹治之。如发现身体发凉,口鼻出冷气,身犯抽搐寒战,身体僵硬,汗出如雨,上方不可再服用。此转入阴经,已达危险期间,速用大剂六味回阳饮,急救或有得生者。并记有歌诀:风入第一期,心烦舌燥干,饮水不休止,当用疏风散;二期牙关紧,发急心不安,面带赤红光,速用追风丹;三期入少阴,身僵出冷汗,四肢犯抽搐,救急回阳煎;少阴转厥阴,四肢厥逆寒,口中流青水,阳尽必归泉。”7、瘀血流注:损伤后在伤部或不一定在伤部,有气血积结之漫肿无头,局部发热,按之陷指,其骨作痛,有结块结条。漫肿无头者多为骨膜瘀血发炎,其结块结条者,则为某肌肉瘀血做肿。时久不消则有化脓之可能,为之瘀血流注。初时宜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8g条黄芩6g清半夏5g党参9g川牛膝6g川断9g西秦艽6g炙甘草3g水煎服入生姜3片为引。
2、平乐郭氏正骨应用小柴胡汤治疗伤科杂症的学术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法》系作者根据其祖传抄本《正骨手法略要》撰写,是平乐正骨几代人经验的总结。我们曾对平乐正骨渊源进行了考证,得出结论:郭氏家族,世居平乐,簪缨继世,诗礼传家,世代习医,爱好方术,薛衣道人祝尧民及益元君习练正骨,其学术渊源出自《正体类要》和《跌损妙方》。郭氏第16代郭尧民,在终南山获得祝尧民所遗方术,取字尧民,同时学习《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创始了平乐郭氏正骨。《正体类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两书对平乐正骨的学术影响较大。
明代薛己《正体类要》全书记载跌仆伤医案60则,其中应用小柴胡汤加减论治的医案为7则,其下卷方药中载:“小柴胡汤,治一切扑伤等症,应肝胆经火盛作痛,出血自汗,寒热往来,日晡发热,或潮热身热,咳嗽发热,胁下作痛,两胁痞满”。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内伤的诊治方面,大致秉承《正体类要》的体系,审证精微,重视辨证施治。内治杂症大部分录于该书。平乐正骨应用小柴胡汤治疗伤科杂症的经验源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并有所创新,特别是平乐正骨应用大剂量小柴胡汤治疗开放骨折,预防破伤风的经验为近代独有。《正骨心法要旨·内治杂症法》瘀血泛注条记载:“伤损瘀血泛注之症,乃跌仆血滞所致。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烦躁条记载:“如烦躁胁痛,宜用柴胡四物汤”
3小柴胡汤应用于伤科疾病的机理探讨
小柴胡汤首载《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为后世和方之祖,用途甚广。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小柴胡汤的记载所占篇幅,比其它任何方剂都大得多。关于小柴胡汤症的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有明确地论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而见“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通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之症。指出系人体气血不足时,营卫不和,卫气不固,腠理大开,外邪乘虚而入。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李东垣曰:“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皆留于胁下。”《正体类要》“肢体损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外伤科疾病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专从血论。唐容川《血证论》认为“和法则是血证治疗的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胃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唐氏是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血症集大成者,其认为“小柴胡汤原是从中上疏达肝气之药,使肝气不郁,则畅行肌腠,而营卫调和,今加去瘀之品,则偏于去瘀,凡瘀血阻滞营卫者,用之立验。”
4平乐正骨活用小柴胡汤的经验分析
平乐正骨祖传内治法的原则为“破、和、补”三期用药,60年代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教材《正骨学讲义》中记载:“伤症治疗用药,一般不外三法,即初期宜破血,中期宜和血,末期宜补血,为总的治疗原则。”柴胡类方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常用方剂。小柴胡汤中柴胡为君,《药性论》认为柴胡能“宣畅血气”。《本草备要》中言“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人第知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里,故捞药、血药往往用之”。在《本草撮要》中明确提出柴胡“功专入经达气,入络和血”。柴胡与黄芩配伍,君臣相协,升清阳而达表,降浊阴而和里,疏利三焦,通畅元真;黄芩之苦降,佐姜夏之辛开,辛开苦降而宣畅气机。平乐郭氏正骨祖传方之活血舒肝汤、平乐解毒饮皆以柴芩为君。
平乐正骨先辈应用大剂量小柴胡汤治疗开放骨折,预防破伤风的经验为近代独有。破伤风在中医是指皮肤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而引起发痉的疾病。其病因为皮肉破伤,又感受风毒之邪。风毒之邪乘皮肉破伤而侵袭入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循血入肝,引起肝风内动,而出现牙关紧闭,肌肉发痉,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的征候。邪毒入内,化热化燥,而出现发热,口干口臭,便秘等征候。开放骨折,势必血液丢失,气随血出,正合小柴胡汤“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病机。郭春园在《世医正骨从新》中记有:“宗叔郭耀堂提出大剂小柴胡汤可作预防之用,和先医治疗红伤用柴胡四物汤有所相近之处。我今临床治疗破伤风之症多用小柴胡汤,结合抗生素应用,观察有平安之效。”
郭氏治疗伤科杂症,应用小柴胡汤加减主要是应用小柴胡汤的和血作用。正如《血症论》所言“为和解少阳的主方,能达表和里,升清降浊,外调腠理,内运三焦,凡营卫、气血、腠理、三焦的疾病,本方无不调治。”其血瘀者行而和之,小柴胡加破下之剂;血虚者补而和之,用柴胡四物汤或小柴胡汤和归脾汤加减;出血者宁而和之,小柴胡汤和郭氏验方仙鹤草方加减;血热者清而和之,小柴胡加泄心火或清肺热药物应用。《正骨学讲义》载:“归纳初期用药原则,瘀则当破,亡血补而兼行,但因气血互根,必于血药中加气药,才能加速病愈。”“归纳中期服药原则,应以活解为主,兼及消肿止痛,则所有病无不迎刃而解。”
古有“医勿三世,勿服其药”之说。平乐正骨,家学渲染,代代相传,继承发展,使臻完美,而成世家,办学弘派。平乐正骨药物疗法是其中一重要内容。《龙嘴山馆文集》载其“内服汤药而外膏丹之”。平乐正骨在二百余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源多流”的特色。各传人在内外药物治疗方面既有平乐正骨祖传方药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其中共性的学术经验就是其学派传承的精髓。我国中医学是以学术流派作为基本单元而发展的,中医学史实际上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为此,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中医学术流派。
总之,平乐正骨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伤科杂症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十三科一理贯之”的重要性,正如《正体类要》所言“肢体损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骨伤科疾病虽患于体表而病变实系内脏,小柴胡汤为和法之代表方,内调肝胆脾胃升降,外和营卫气血出入,理气祛瘀活血,降气止呕、止咳。故凡临床病症,只要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的,均可加减应用,“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陈利国郭艳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