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
今天的病例一:病人脉浮滑,心下痞硬,用手按就会痛。
辨证:脉浮滑,阳脉,能量为阳。
心下痞硬按痛,病位在里。
抓大局:水与热结在心下,按痛,但是还没有结得那么厉害,如果不按也痛,从心下到小腹硬如石板,就是大陷胸汤证。
开方:黄连苦破,半夏降水,栝蒌实有疏散苦降的性,三者合起来辛开苦破心下的水热之结,就是小陷胸汤。
如果没有黄连,黄芩行不行呢?黄芩苦味弱于黄连,多用于清半表半里的热,都是苦破的势能,也是可以的,中药用的就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势能。小陷胸汤是黄连半夏栝蒌实,大陷胸汤是大黄芒硝甘遂,就是水热之结的严重程度不同。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今天的病例二:病人感冒六七天,仍然发烧,怕冷,全身关节烦痛,有点恶心想吐,心下胀闷。
辨证:发烧,能量为阳;
发烧,怕冷,关节痛,病位在表;恶心想吐,心下胀闷,病位在半表半里;
抓大局:能量为阳,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是太阳中风和少阳的合病。
开方:少阳病小柴胡汤,太阳中风桂枝汤,合起来是柴胡桂枝汤。
少阳病有时和太阳病合病,如果合的是太阳伤寒,小柴胡合麻黄汤;如果和太阳温病合病,加生石膏;如果是太阳中风,合桂枝汤;如果少阳病合表实里热,那么就是合大青龙汤;如果合外寒内饮,就合小青龙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今天的病例三:感冒五六天,脉弦细,已经发汗了,也用了下法,但是还胸胁胀满,小便少,口渴不恶心,只是头上出汗,往来寒热,心烦。
辨证:脉弦细,能量偏弱。往来寒热,心烦,胸胁胀满,病位在半表半里;但头汗出,小便少,津液虚病位在表。
抓大局:津液虚的半表半里证,同时有一点表证。
开方:柴胡疏通半表半里,黄芩清上热,栝蒌根滋阴,合牡蛎止渴,干姜温里让脾胃运化起来生津液,炙甘草建中补津液,桂枝把能量向体表调集。柴胡、黄芩、栝蒌根、牡蛎、干姜、炙甘草、桂枝合起来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少阳证向厥阴病转变过程中。如果有恶心呕吐,可以加半夏;如果没有表证,可以不用桂枝;如果不口渴,可以减少栝蒌根的量。这就是量体裁衣,辨证论治。在懂得人体势能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的用药方法进行变化,不一定固守原方,但前提是对人体势能已经熟悉掌握,对于条文方证非常熟悉。
很多慢性病人是津液虚的半表半里证,同时有水饮合瘀血,那就在本方基础上加川芎当归去瘀血,病人体寒,如果病人寒热不明显加丹皮、桃仁;如果病人中焦有水饮,加茯苓白术;如果病人头晕、小便不利、心下悸,加茯苓白术泽泻。其实合起来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但是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用药,有是证用是药,否则有点刻舟求剑的意思。要让方子符合人体情况,而不是反过来让人体符合方子,这就是伤寒论的心法。
首先要对条文、方证都熟悉掌握,明白每个条文、每个方证讲的是人体的势能情况,每味药在人体里是什么势能,而不是仅限于用药物能治什么病,要明白药物的体而不仅是药物的用。伤寒论最宝贵的不是方子如何精巧,用药如何准确,而是顺应人体势能,顺势而为,听人体的,而不是和人体对着干,这样应该可以算以医入道的入门了。
辨证时要无我,听人体的,简单、简单、再简单,才是客观而不主观。修道也是如此,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却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果放下妄想执著,狂心停歇,大道宛然现前。为什么不行呢?想多了!
随力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