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川芎
《神农本草经》
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生川军
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川芎、酒川芎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
2.头痛
3.风湿痹痛
煎服,3~10g。
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之头痛,阴虚火旺、舌红口干,多汗,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
(1)常与当归、生地黄、芍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用于肝郁气滞血瘀,胁肋胀痛,常与香附、白芍、柴胡等同用,
(2)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3)用于瘀血痹阻心脉所致的胸痹绞痛,
(4)常与红花、丹参、赤芍同用,如冠心Ⅱ号;
(5)用于火毒壅盛,气滞血瘀的痈疽肿痛,
(6)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外科正宗》透脓散;
(7)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尾、桃仁、没药等同用;
(8)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常与白芷、细辛、防风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
1、九味羌活汤
2、败毒散
3、再造散
4、五积散
5、防风通圣散
6、四物汤
7、八珍汤
8、泰山磐石散
9、酸枣仁汤
10、养心汤
11、越鞠丸
12、柴胡疏肝散
13、血府逐瘀汤
14、补阳还五汤
15、温经汤
16、生化汤
17、川芎茶调散
18、大秦艽汤
19、羌活胜湿汤
20、独活寄生汤
川芎根茎含生物碱、挥发油、酚性成分、内酯类及其他成分。生物碱类有川芎嗪等;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藁本内酯、香桧烯、丁基苯肽等;酚性成分有阿魏酸、大黄酚、原儿茶酸等;内酯类成分有洋川芎内酯、丁烯基酞内酯、丁基酞内酯等。
1.主要药理作用
(1)血流动力学(增加冠脉流量、扩血管)
(2)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3)改善微循环
2.其他药理作用
(1)镇静
(2)促进骨髓造血
炮制方法:
1.川芎: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用水泡至指甲能掐入外皮为度,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2.酒川芎:取川芎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标黄色时,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kg川芎片,用黄酒10kg。
本品含挥发油,在闷润时注意检查,防止出油变质,并忌高温干燥。
炮制作用:
1.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临床多生用,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打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2.酒川芎:能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多用于血瘀头痛,偏头痛,风寒湿痛,产后瘀阻腹痛等。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髄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微波状弯曲。油室多已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导管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甲醇饱和的氢氧化钾溶液2滴,显红紫色。
(3)取本品粉末lg,加乙醚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欧当归内酯A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置棕色量瓶中),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END——
更多请